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精選文章

養氣:抵抗病源 神定氣足面對防疫新生活 /崇學院 黃千瑞醫師

隨著疫情擴散,每日都是破萬的確診數,民眾似乎不像疫情剛爆發時的害怕,但是隨著周遭親朋好友不斷地宣告中獎,大家的擔心恐懼還是會提升。面對這樣的狀況,日子還是要過下去,若想要維持正常生活,醫書寫「正氣存內,邪不可侵」,體內正氣充沛,則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入侵,有哪些中醫藥膳茶飲可以增加抵抗力來面對新冠肺炎呢?  五月初高雄醫學大學發表研究報告,說明中藥材 「金銀花」 能誘發人體的防禦機制抵抗新冠病毒、腸病毒及登革病毒的感染,減緩病況症狀不適感,同時搭配黃耆還能防止新冠病毒造成的肺部纖維化。 以中醫角度而言, 金銀花味甘性寒,入肺,可清熱解毒 ,的確可用於新冠病毒引起的咽喉腫痛。但是金銀花本身 偏寒性 ,不建議長期單一使用,尤其體質偏寒、或常拉肚子、或手腳冰冷、或子宮虛寒者,更是要多加提醒注意。因此,可以 酌加溫性藥材 例如 當歸 來平衡藥性,或顧脾胃藥材例如 白朮 來強化胃腸功能。  金銀花元氣雞湯  • 材料: 金銀花3錢、當歸3錢、白术3錢、紅棗1.5錢、枸杞1.5錢、桑葉1.5錢、甘草1錢、雞腿600克  • 作法: 雞腿600克放入18克的鹽(3%),醃至少8個小時,雞腿洗淨三遍。紅棗洗淨去核,帶核的棗子性燥,所以去核備用。取一湯鍋,加入上述藥材,去核紅棗、枸杞,開大火滾後。加入雞腿放入電鍋40-50分鐘,調味完成。  若民眾不方便至中藥行抓藥,也可以詢問中醫診所是否有推出類似的燉包,便於在家調理烹煮。  但是,縱然這波新冠疫情幾乎輕症或無症狀,生理健康影響不大,但心理層面的壓力仍不斷上升。例如不知道何時自己會被感染、擔心居隔期間的家庭收入、或甜蜜的負擔(防疫在家與小孩朝夕相處),種種情況可能出現情緒容易波動,有時低落,有時急躁易怒,甚至脅肋疼痛、呼吸不暢、筋骨緊繃感。這些其實都是肝氣不舒或肝氣鬱結的情況,我們可以酌加一些 疏肝理氣 藥物例如 柴胡、香附 進行調節,又或是 活血通經 藥物例如 丹參、刺五加 等等,讓整個身體解壓放鬆來面對疫情的變動。  另外,中醫希望 「治未病」 ,也就是 預防醫學 的概念,希望民眾不要生病也就是避免染疫。在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中醫會診分期治療指引中,就有提到 金銀花 及 板藍根 具實驗證據可對抗新冠病毒。而一般民間常見的 西洋參、黃耆 ,由於可以補氣生津、益衛固表,都很適合做為茶飲使用。不過還是要提
最近的文章

馬光健康網搬家囉!

  「寶貝上學了,怎麼預防 #MIS_C?」 「#腦霧 該怎麼辦?」 「#頭痛、#失眠、#腹瀉,都是 #自律神經 搞得鬼?」 「什麼?按這2個穴道可以保養頭髮」 「#閃到腰 該怎麼辦?」 (\_/)​ ( •_•)​ />> 💻>中醫師撰寫的保健資訊> https://bit.ly/3x7M9hv 希望透過簡單易懂的 #食療茶飲、#穴道按摩、#作息指引, 讓每個人在家都能輕鬆自我保健 👶👧🧒👦👩👩‍🦳👨‍🦳  趕快加入我的最愛😍

康復後又失眠,該怎麼辦?中醫師教你克服長新冠失眠後遺症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隨著確診者相繼解隔離,中醫門診出現因為「新冠後遺症」求診的患者,睡不著的確佔了很大一部分。根據經驗,新冠後遺症的失眠可分為三型。  第一型是 累到睡不著 ,通常合併疲勞及食慾下降。以中醫來看屬於 「氣虛」 範疇,代表生病之後身體的能量不足,累到連睡覺的力氣都沒有。此時中醫會用「補」的方式來處理,臨床上常用 補中益氣湯、酸棗仁湯 來處理,效果很好,治療後我們身體會充滿能量,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好。  第二型是 緊張到睡不著 ,通常合併 胸悶心悸 及 肩頸僵硬 ;這個在中醫來講屬於 「心陽不足」 ,簡單來說就是被這個病嚇到了,擔心會傳染給家人、擔心後遺症、擔心朋友同事鄰居的異樣眼光,焦慮到睡不著或是壓力大到睡不著。這一型跟自律神經失調最相近,中醫會用 四逆湯、真武湯、吳茱萸湯 來處理,讓我們可以對抗壓力,不再焦慮,正向思考,自然就會好睡。  第三型是身體有一般人常說的 「虛火」 ,通常會發生在確診時有發燒高熱的患者身上,虛火引發的失眠會容易睡睡醒醒,睡不安穩,身體在下午晚上還會覺得發熱,手心腳心也會發熱,但明明體溫怎麼量都是正常的。這一型的我會用 引火湯、防己地黃湯 來處理,一方面 補虛 ,一方面 降火 ,吃藥後我們就可以一覺到天亮。  改善後遺症,這些都能有幫助!  1.生活作息  多出門活動,輕量的有氧運動像散步、快走、腳踏車可以幫助睡眠。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也要減少睡眠時受到外界噪音及光源的影響,營造舒服的睡覺環境。  2.飲食  減少攝取,油炸、燒烤、咖啡因、酒精這些刺激性的食品;多攝取 香蕉、藍莓、燕麥、雞肉 ,這些食物能夠幫助產生更多的快樂因子「血清素」,血清素會讓我們的身體有愉悅的感覺,有放鬆的效果,可以助眠、抗焦慮。  3.中醫茶飲  • 材料 :浮小麥30克,甘草8克,大棗5枚  • 煮法 :用600cc的水煮成300cc,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平衡自律神經。 Photo designed by Freepik

不只冬季,夏季也適合進補 - 除濕、補脾胃正當時 / 鳳山院 李映芷醫師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高溫高熱導致體內調控溫度失常,容易出 現中暑 的現象:感覺到身體熱、頭暈、頭脹、噁心想吐、疲倦等不適。暑熱容易耗氣傷津,「汗為心之液」,身體流汗過多,容易出現心煩、口渴、疲倦等狀況。 常出門後流大汗,回到冷氣房,溫度降低使得表面毛細孔收縮,無法散熱,時間久了,身體的 「濕」 和 「熱」 排不出去,感覺疲倦、頭昏沉、身體重著,加上身體感覺熱,想喝生涼冷飲、吃冰、喝冰水,水分代謝更加不良,喝了水無法解渴,也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身體水腫, 「濕氣」 更加不容易排出。  破除迷思:不是冬天才能進補  除了多補充水分外,其實夏季也能進補。夏季是個生長旺盛的季節,順應四時的養生之道,利用夏季陽氣旺盛時養陽氣,「冬病夏治」,利用夏季好好強固身體,增加身體機能,迎戰冬天。補的方法要正確, 冬天以溫補為主,夏季以涼補為主 。夏季養生補養,藥材或食材多以 健脾、除濕、益氣、養陰 為主。  暑熱氣虛,夏季常見進補藥材  暑熱容易耗氣傷津,身體津液流失過多,容易產生氣虛的狀況。 • 益氣: 黃耆、黨參等。  • 養陰: 麥門冬、蓮藕、百合、玉竹、蘆根等。  改善濕熱體質,夏季常見進補藥材  暑多夾濕,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濕,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分代謝不良,濕氣難排出,身體消化功能差,長久下來影響身體機能狀態。健脾能幫助腸胃機能,幫助身體代謝運化水濕。  • 補脾、除濕: 薏仁、山藥、茯苓、芡實、白朮、蓮子等。  夏季進補推薦藥膳與茶飲  • 四神湯: 健脾胃、除濕,改善消化問題。 山藥、茯苓、蓮子、芡實,可以再加上薏仁,煮湯,也可以加米煮成粥。  • 茶飲: 益氣養陰。 黃耆5錢、黨參3錢、麥門冬2錢、玉竹2錢、百合2錢,五味子1錢,加水1000ml,煮約10-15分鐘。  夏季推薦穴道按摩  平時也可以多多按摩「百會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進行保養。  • 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央,兩耳尖畫一條線,兩眉心到頸後畫線,兩條線交點位置,「頭為諸陽之會」,刺激百會,有助於恢復精力、益氣醒腦、調節身體機能。  • 足三里穴: 又稱「長壽穴」,胃經穴位,在膝蓋外下方,往腳踝下延伸手4指寬的位置,能保健脾胃,增強免疫力。  • 陰陵泉穴: 膝蓋內下方,從膝蓋往小腿會按壓到脛骨緣凹陷處,具有除濕健脾胃功效。  李映芷醫師提醒您,進補要分清楚體質,進補前先請教專業的醫師。

夏日蚊蟲叮咬好困擾?中醫師教你製作防蚊包 / 尚揚院 高慈婷醫師

我們都有被蚊子叮的經驗,也聽過各種有關蚊子叮人的都市傳說,像是體溫偏高、酸性體質、只愛吃肉,不喜歡吃菜、O型血的人比較容易被叮等等,究竟蚊子「叮」上的獵物,都具備什麼樣的特質呢?  吸引蚊子叮咬的4大關鍵因素:二氧化碳、體溫、體味和顏色  那麼,就要從蚊子觸鬚的構造說起啦!蚊子的觸鬚附有感覺毛,毛上化學感受器的神經細胞,能偵測空氣中分子濃度的細微變化。   2015年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研究團隊發表在《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的論文中提到:蚊子遠在100公尺外,就能偵測到人體產生的 二氧化碳 ,人類呼出二氧化碳的濃度約為4%,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出一百多倍。  經由感受器,蚊子很容易能夠找到發出二氧化碳的位置。一旦與目標距離拉近到20公分,牠們則會主動接近攝氏37度、具有體味,像是 汗液 成分中有乳酸、尿酸、胺基酸, 腳臭 會散發出戊酸,甚至是 芳香劑、香水 ,以及顏色 深色 的物體。  因此 「新陳代謝高的兒童、體溫高的孕婦,易出汗、愛喝酒或碳酸飲料,有腳臭以及有特殊氣味的人」 較容易成為蚊子的「獵物」。  破解迷思:愛吃肉,真的比較容易被蚊子叮嗎?  「體質酸鹼理論」捏造者Robert O. Young,已在2018年被美國法院判賠1.05億元美金,宣告終結這場十多年來的騙局。事實是:只要你的腎臟和肺臟功能正常,血液pH值就會永遠恆定在7.35~7.45,飲食並不會改變人體酸鹼質的恆定,所以下次 別再說被蚊子叮,是因為體質太酸啦!   從中醫角度來看,「濕熱體質」和「陰虛內熱」體質,最容易招蚊子叮。  愛吃辛辣、油膩、重口味,以及常喝手搖飲、菸酒過多的人,體內容易生濕、鬱而化熱,濕和熱結合在脾胃中,會阻礙氣機運行,形成 濕熱體質 。   • 濕熱體質的人  大多怕熱、易出汗、舌苔黃膩,常口苦口乾、口臭、眼乾目赤、四肢常感沉重,睡多久都感覺不夠,而小便量少偏黃、大便偏軟,容易黏馬桶,便後肛門有灼熱感。另外,濕熱體質的女性,臉部出油較多,容易長暗瘡及粉刺,私密處白帶則偏黃、味道重。  有上述濕熱情況的人, 飲食宜清淡 ,少吃燒烤炸辣、重口味、甜膩、滋補及偏熱型食物,如奶茶、咖啡、冰啤酒等,水果類亦要避免荔枝、芒果及榴槤,以免加重濕熱症狀,增加被蚊叮的機會。若要加強清熱利濕方面,

夏日保養這樣做,不用擔心中暑找上門 / 橋頭院 許朝貿醫師

炎炎酷暑加上疫情升溫讓很多人只想待在家裡吹冷氣來避暑防疫,什麼地方也不想去。加上天氣熱,民眾多會吃冰、喝冰水、冷飲。這樣「冷上加冷」的狀況,沒有運動習慣的人就會容易患上 「冷氣病」 。例如容易 皮膚癢、流鼻水、打噴嚏、眼睛乾澀、鼻子過敏、頭痛、腹痛 等等。  想要避免冷氣病,建議夏天從室外進入室內,最好先在沒有冷氣的房間適應一段時間,再進入冷氣房,也 不要頻繁地進出冷氣房 ,然後 多喝水、飲食清淡、多補充蛋白質 ,除此之外平日可以多按摩三個穴道來保養身體,增強體內調控機制,調整身體免疫力。  風池穴   • 位置: 凹陷如池,又是風邪易侵擾的位置,故稱「風池」,位在兩側後腦髮際斜方肌旁凹陷處。   • 功效: 能清頭目,利五官七竅暢通,改善頭痛頭暈。  合谷穴  • 位置: 手部虎口併攏,肌肉凸起最高處。  • 功效: 主治頭痛、眼睛痠痛、牙痛、喉嚨痛等頭面部的疼痛,此外也有助於緩解經痛、腹痛、肩臂疼痛及預防感冒、鼻塞、過敏、耳鳴、眩暈等。  足三里穴  • 位置: 膝蓋外側下方3寸約四指寬的凹陷處。  • 功效: 調理脾胃,補益氣血增強免疫力。  夏日保養茶飲:西洋蔘生脈飲  最後附上夏日保養茶飲 「西洋蔘生脈飲」,幫你顧住元氣、生津止渴,改善疲勞、增強免疫力。  • 材料: 西洋蔘3~5片、麥門冬3錢、五味子0.5錢  • 做法: 以熱水500~800c.c.沖泡後即可飲用。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中醫輕盈妙方-科學中藥與針灸減重 / 東港院 李麗熒醫師

肥胖的原因不外乎 飲食過量、飲食不均衡、新陳代謝緩慢 以及 內分泌失調 等原因。 中醫治療肥胖,會根據患者的體質以及臨床的症狀來進行辨證論治,依據不同的證型給予適合的藥物來治療,大致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1.脾胃濕熱型 病患容易口乾舌燥、精神不佳、腹脹便秘、皮膚油膩,飲食習慣重口味且暴飲暴食,喜食甜食炸物燒烤等食物。 臨床上可以使用 防風通聖散、清胃散 等藥方來清熱健脾,如果濕氣較重可以再加上 薏以仁、茯苓 等藥物來排除過多的水份。  2.肝鬱濕熱型 此類病患常見生活壓力大,心煩易怒、情緒容易起伏煩躁不安,經常以進食來作為紓壓的方法,臨床上也會出現胸脅脹滿、胸悶不舒、睡眠不佳多夢等症狀。 這類患者可以使用 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 等藥物來治療。  3.陰虛火旺型 常見於進入更年期的男女以及作息不正常、熬夜晚睡的病患,容易出現五心煩熱、口乾舌燥、身熱潮紅易盜汗、睡眠品質差以及大便不暢。 臨床上會使用滋陰涼血的藥物,例如: 清心蓮子飲、知柏地黃湯 等藥方來治療。  另外中醫也會使用 針灸 來治療肥胖,透過穴位的刺激可以調整身體的新陳代謝、增加熱量的消耗以及刺激局部脂肪的燃燒。  常用的穴位為腹部的 中脘穴、水分穴、氣海穴、關元穴、天樞穴、帶脈穴 等,療程每週2到3次,每次30分鐘,除了減重以外也可以修飾體態,尤其對腹部的減肥效果相當好,可以達到瘦身及雕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