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2的文章

馬光健康網搬家囉!

  「寶貝上學了,怎麼預防 #MIS_C?」 「#腦霧 該怎麼辦?」 「#頭痛、#失眠、#腹瀉,都是 #自律神經 搞得鬼?」 「什麼?按這2個穴道可以保養頭髮」 「#閃到腰 該怎麼辦?」 (\_/)​ ( •_•)​ />> 💻>中醫師撰寫的保健資訊> https://bit.ly/3x7M9hv 希望透過簡單易懂的 #食療茶飲、#穴道按摩、#作息指引, 讓每個人在家都能輕鬆自我保健 👶👧🧒👦👩👩‍🦳👨‍🦳  趕快加入我的最愛😍

康復後又失眠,該怎麼辦?中醫師教你克服長新冠失眠後遺症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隨著確診者相繼解隔離,中醫門診出現因為「新冠後遺症」求診的患者,睡不著的確佔了很大一部分。根據經驗,新冠後遺症的失眠可分為三型。  第一型是 累到睡不著 ,通常合併疲勞及食慾下降。以中醫來看屬於 「氣虛」 範疇,代表生病之後身體的能量不足,累到連睡覺的力氣都沒有。此時中醫會用「補」的方式來處理,臨床上常用 補中益氣湯、酸棗仁湯 來處理,效果很好,治療後我們身體會充滿能量,白天精神好,晚上睡得好。  第二型是 緊張到睡不著 ,通常合併 胸悶心悸 及 肩頸僵硬 ;這個在中醫來講屬於 「心陽不足」 ,簡單來說就是被這個病嚇到了,擔心會傳染給家人、擔心後遺症、擔心朋友同事鄰居的異樣眼光,焦慮到睡不著或是壓力大到睡不著。這一型跟自律神經失調最相近,中醫會用 四逆湯、真武湯、吳茱萸湯 來處理,讓我們可以對抗壓力,不再焦慮,正向思考,自然就會好睡。  第三型是身體有一般人常說的 「虛火」 ,通常會發生在確診時有發燒高熱的患者身上,虛火引發的失眠會容易睡睡醒醒,睡不安穩,身體在下午晚上還會覺得發熱,手心腳心也會發熱,但明明體溫怎麼量都是正常的。這一型的我會用 引火湯、防己地黃湯 來處理,一方面 補虛 ,一方面 降火 ,吃藥後我們就可以一覺到天亮。  改善後遺症,這些都能有幫助!  1.生活作息  多出門活動,輕量的有氧運動像散步、快走、腳踏車可以幫助睡眠。睡前避免使用3C產品,也要減少睡眠時受到外界噪音及光源的影響,營造舒服的睡覺環境。  2.飲食  減少攝取,油炸、燒烤、咖啡因、酒精這些刺激性的食品;多攝取 香蕉、藍莓、燕麥、雞肉 ,這些食物能夠幫助產生更多的快樂因子「血清素」,血清素會讓我們的身體有愉悅的感覺,有放鬆的效果,可以助眠、抗焦慮。  3.中醫茶飲  • 材料 :浮小麥30克,甘草8克,大棗5枚  • 煮法 :用600cc的水煮成300cc,可以幫助我們穩定情緒,平衡自律神經。 Photo designed by Freepik

不只冬季,夏季也適合進補 - 除濕、補脾胃正當時 / 鳳山院 李映芷醫師

炎炎夏日,暑氣逼人,高溫高熱導致體內調控溫度失常,容易出 現中暑 的現象:感覺到身體熱、頭暈、頭脹、噁心想吐、疲倦等不適。暑熱容易耗氣傷津,「汗為心之液」,身體流汗過多,容易出現心煩、口渴、疲倦等狀況。 常出門後流大汗,回到冷氣房,溫度降低使得表面毛細孔收縮,無法散熱,時間久了,身體的 「濕」 和 「熱」 排不出去,感覺疲倦、頭昏沉、身體重著,加上身體感覺熱,想喝生涼冷飲、吃冰、喝冰水,水分代謝更加不良,喝了水無法解渴,也容易引起腸胃不適、身體水腫, 「濕氣」 更加不容易排出。  破除迷思:不是冬天才能進補  除了多補充水分外,其實夏季也能進補。夏季是個生長旺盛的季節,順應四時的養生之道,利用夏季陽氣旺盛時養陽氣,「冬病夏治」,利用夏季好好強固身體,增加身體機能,迎戰冬天。補的方法要正確, 冬天以溫補為主,夏季以涼補為主 。夏季養生補養,藥材或食材多以 健脾、除濕、益氣、養陰 為主。  暑熱氣虛,夏季常見進補藥材  暑熱容易耗氣傷津,身體津液流失過多,容易產生氣虛的狀況。 • 益氣: 黃耆、黨參等。  • 養陰: 麥門冬、蓮藕、百合、玉竹、蘆根等。  改善濕熱體質,夏季常見進補藥材  暑多夾濕,脾胃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水濕,脾胃消化功能不好,水分代謝不良,濕氣難排出,身體消化功能差,長久下來影響身體機能狀態。健脾能幫助腸胃機能,幫助身體代謝運化水濕。  • 補脾、除濕: 薏仁、山藥、茯苓、芡實、白朮、蓮子等。  夏季進補推薦藥膳與茶飲  • 四神湯: 健脾胃、除濕,改善消化問題。 山藥、茯苓、蓮子、芡實,可以再加上薏仁,煮湯,也可以加米煮成粥。  • 茶飲: 益氣養陰。 黃耆5錢、黨參3錢、麥門冬2錢、玉竹2錢、百合2錢,五味子1錢,加水1000ml,煮約10-15分鐘。  夏季推薦穴道按摩  平時也可以多多按摩「百會穴」、「足三里穴」、「陰陵泉穴」進行保養。  • 百會穴: 位於頭頂正中央,兩耳尖畫一條線,兩眉心到頸後畫線,兩條線交點位置,「頭為諸陽之會」,刺激百會,有助於恢復精力、益氣醒腦、調節身體機能。  • 足三里穴: 又稱「長壽穴」,胃經穴位,在膝蓋外下方,往腳踝下延伸手4指寬的位置,能保健脾胃,增強免疫力。  • 陰陵泉穴: 膝蓋內下方,從膝蓋往小腿會按壓到脛骨緣凹陷處,具有除濕健脾胃功效。  李映芷醫師提醒您,進補要分清楚體質,進補前先請教專業的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