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怎麼睡都睡不飽?當心慢性疲勞找上門 / 佑昌院 陳昭仁醫師

是不是常常覺得疲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腰酸背痛、覺得有感冒前兆?但是健檢報告卻說沒問題,小心!您可能是慢性疲勞症候(chronic fatigue syndrome,簡稱CFS)



如何判斷慢性疲勞?

1.不管有沒有睡飽,都會感到很累。
2.注意力不集中。
3.慢性失眠或是其他睡眠障礙。
4.肌肉痠痛或關節痛 (外觀沒有紅腫)。
5.常覺得頭痛或是喉嚨痛。
6.頸部和腋下的淋巴結出現腫大的現象。

上述現象持續六個月以上,影響日常生活都有可能是慢性疲勞,但還是要排除是否有其他潛在疾病,如糖尿病、貧血、營養不良、癌症等,建議仍需要由專業醫師診斷或檢查。

慢性疲勞的影響

慢性疲勞如果長期缺乏有效專業的治療,容易衍生其他病理的變化,較常見的如女性經常泌尿道感染、月經週期紊亂、皮膚膚況變差搔癢、畏寒或低燒、胸悶、呼吸氣短、經常感冒喉嚨痛、肌肉痠痛常常閃到腰、落枕,體重改變等;更甚者,會影響免疫力,也會反映在檢驗數據上的新陳代謝指數異常,如血糖血壓異常甲狀腺、或其他賀爾蒙異常;這些長期免疫力低下,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是現今許多疾病生成的主因,不可不慎! 

如何改善

一、日常生活習慣調整

改善慢性疲勞,可以從充足的睡眠、規律的生活、腹式呼吸以緩解壓力性疲勞、培養運動習慣(最好是有氧運動)、泡溫水澡、培養興趣或試著調適心情面對壓力等,都是自我改善或預防慢性疲勞的方法。

但是目前社會工作氛圍與工作壓力,有時候無法無暇自我改善這些症狀時,仍需要藉由專業的醫療輔助,尤其是中醫在治療亞健康狀態或免疫力異常,尤為擅長有效! 

在中醫的觀點,《內經》提到「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濁氣歸心,淫精於脈;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輸精於皮毛。毛脈合精,行氣於腑,腑精神明,留於四藏。…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這一段長篇大論主要是指我們日常飲食後,食物的養分提供能量供身體的五臟六腑使用,讓我們可以健康正常活動的中醫生理機制;簡單來說,飲食進入腸胃道後,開始了一系列的能量與廢物的消化功能,在中醫的術語就是「分清泌濁」,將好的能量灌注到心肺,讓我們可以呼吸順暢、神清氣爽、心情安定,將能量灌注到肝,則能睡眠安穩、經期正常、安定情緒、改善免疫力,將能量灌注到皮膚肌肉,可以讓我們的膚色亮澤、活動流利,將多餘或不好的物質順利排出,則大小便通暢,這就是中醫說的健康狀態。

反之,如果打破了這個平衡,食物的營養無法順利運輸代謝,就會出現上述的免疫力低下異常、慢性發炎等亞健康狀態。而中醫可以透過逆轉這些負面不健康的病理機制,讓我們回復到「陰平陽祕」 、「持元保泰」的健康狀態。 

二、中藥茶飲保養

馬光醫療集團所開發的「元泰飲」,就是基於上述的中醫理論所研製的,其成分中的黃耆可以大部脾肺之氣,改善免疫功能,同時又是「瘡家聖藥」,有改善皮膚暗沉萎黃的功效;而黨參、茯苓、白朮、甘草的組合,則可以讓腸胃道消化吸收功能正常,就如同中醫的益生菌,其他如生地黃、夏枯草,則可以降低身體的發炎反應,這些藥物協同作用,可以調節免疫力,改善疲勞症狀,讓精氣神充沛,持元保泰,因此名為元泰飲

疫情當前,提升免疫力、改善疲勞壓力是從根本預防疾病的基本原則,異常的身體狀態容易受到感染或導致重症,因此除了戴口罩、勤洗手、減少接觸以外,讓身體保持最佳狀態,也是防疫抗疫的關鍵,若有上述相關症狀,請大家不要因為「有時候我覺得好累」,就自我診斷這個病!還是須及時就診,讓專業醫師找出讓你疲憊的原因究竟為何,並從多方面輔助,及時尋求幫助,才能活出健康。

✎People vector created by stories - www.freepik.com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降血壓的4大黃金穴位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素造成死亡自45歲至50歲開始,即有明顯增加,為60歲以上的重要死因,單純因高血壓而死亡的比例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而因高血壓所引發之它種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僅次於惡性腫瘤。 根據2016年統計若以單一用藥人數來看,以「脈優」與其同成分的降血壓藥物患者人數最多,一年有150萬人次。 基於 事先預防重於事後治療觀念 ,建議國人可以多多按壓以下穴位作為居家保健;若是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的同時,輔以穴位按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中醫治療不只依靠病名還要辯證,所以西醫病名高血壓第一步找出是屬於心臟病變涉及中醫的任、腎、胃經絡。其次,找出平衡的經絡:腎包-陽明。最後,再根據全息理論找出平衡經絡的相應穴位:左內關、右湧泉、左豐隆、右三間。依照這三步驟來找出按壓穴位,才是中醫治療整體平衡成功的關鍵。  腎包-陽明(腎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四經形成一個整體平衡是依照1.經絡循行時間,腎與心包經相鄰。2.大腸經與胃經同名為陽明經。3.心包經與胃是厥陰陽明別通經的關係。4.腎經、大腸經在時鐘上都是3-5點,是同時辰的關係。 1.內關穴 ,心包經的絡穴,通於陰維。《難經》陰維為病,苦心痛。  2.豐隆穴 ,胃經的絡穴。《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針灸甲乙經》頭痛。可見豐隆穴除了降壓也可以降血脂等三高。  3.三間穴 ,屬於大腸經。掌骨是整個身體的全息投影,心臟位於胸部較接近頭部,所以三間穴較適合。  4.湧泉穴 ,是腎經,在足底反射圖的心臟部位,穴感強且威力大,以上四個穴位,可以作為平時的保健按壓喔。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