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醫觀點看濕疹:《熱血中醫教你養好肝》


什麼是濕疹

濕疹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卻也是最讓人困惑與困擾的問題,似乎只要是皮膚問題都會被歸類為「濕疹」。濕疹範圍很廣,從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到四肢的異位性皮膚炎、錢幣型濕疹,和因為過度神經癢的慢性單純苔癬(局限性神經性皮膚炎),還有和異位性皮膚炎息息相關的脂漏性皮炎,相對的也有缺脂性皮炎(乾燥性皮膚炎),例如中醫講的溫經湯方證的魚鱗甲錯,這些會讓皮膚產生發炎、紅腫、組織液滲出或脫屑的皮膚問題,都可以歸屬於濕疹,所以臨床上也常以皮膚炎跟濕疹互稱。 

有些患者會問,到底皮膚乾的脫屑是濕疹,還是有水泡的才叫濕疹?其實這與濕疹類型及病程有關。 

西醫皮膚科外用藥物處理的原則,一般越是急性的病兆,要用越溫和的方式治療;越是慢性的病兆,要用越強烈的方式治療。因為急性期皮膚細胞已經受到傷害水腫了,若再用刺激性強的藥物會皮膚損傷更加惡化;而慢性期皮膚已經增厚,對藥物的吸收力變得很差,若再用溫和或中、弱度的藥物則無法吸收,效果會不好。

濕疹病程 

急性期

• 症狀:皮膚很紅,有水泡,很癢。 
• 治療:抗生素或類固醇 (預防發炎) 

亞急性期

• 症狀:皮膚為粉紅到紅色,水泡較少見,會脫皮但還未到苔癬化的狀態。
• 治療:抗組織胺(止癢)

慢性期(癢疹Prurigo)

• 症狀:皮膚不紅,甚至是有點暗沉,皮屑變得較多,摸起來比起正常的地方厚,紋路多皮溝明顯,角質層增厚苔癬化(Lichenified)或角質增生裂開(Fissuring)。
• 治療:類固醇

院長診療室 

1.急性期有水泡,可用濕敷、冷敷的方法,以吸收表面的滲出物,讓水泡滲液先乾燥。皮膚科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濕性會滲水的病兆,用濕敷,因為它乾燥時會使水分從皮膚表面蒸發掉,濕敷後皮膚反而會變的乾燥。 

2.急性期禁止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3.隨身準備不含類固醇的藥膏、乳液,或紫雲膏,一有癢感馬上用無名指輕輕塗擦,因為無名指是手指裡面最輕柔的力道,而非直接動手用食指或五指摳抓。 
4.換藥或擦藥時,不要用水沖洗皮膚,特別是禁用熱水、肥皂或消毒藥水燙洗,可用棉棒沾植物油從內向外擦乾淨。 
5.濕疹患者應剪短指甲,避免抓搔或燙洗,使皮疹泛發而加重病情。 
6.服用西藥裡的抗過敏藥物有頭暈、嗜睡的副作用,用藥後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司機及高空作業者,在工作期間禁止服用抗過敏藥物。 
7.濕疹一定要戒除內含基因改造的大麥、小麥、玉米等麵粉製品,所以我通常都對小朋友說:香酥脆的餅乾不可以吃呦! 

茶飲改善濕疹問題-三豆湯 

• 材料:黑豆、綠豆、紅豆、黃豆,任選三種豆等量,可以均為一湯匙的量。
• 作法:
1.將豆洗淨備用,加入豆子份量三倍的清水。 
2.以大火滾開之後轉小火,煮至豆皮破裂即可,去豆留湯。 
• 說明:
1.每日1次,每次1碗。三天為一個療程。 
2.三豆湯出自宋代朱佐的《朱氏集驗方》,可以保養肌膚,清熱解毒。用來治療莫名的體溫過高、發燒也很有效。 

穴位按摩改善濕疹問題 

曲池與血海是很好用的止癢穴位,按摩或敲打都可以。 

曲池穴 

• 功效:
位於曲肘橫紋外側端,肘骨曲角內緣陷中,曲肘覆手取之而得穴名。「曲池」以有形之水,喻無形之氣,譬水得流通而解淤熱也。 
• 方法:直接按摩穴位局部的按壓疼痛處或局部肌肉緊繃結成硬塊的區域,直到感覺明顯痠脹。每天做3~5次。 

血海穴 

• 功效:海,水之歸也。本穴在膝上內側,按之凹深,治崩漏經帶,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諸病,猶言治血症之淵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蟲窩」。

因為血海穴善治濕癢瘡毒者,這是中醫以前沒有顯微鏡能看到細菌或黴菌,但是能肉眼認識到病兆局部的環境,因此認為濕癢之瘡,都是因為濕熱生蟲引起,本穴能治此症,故名為「百蟲窩」。

• 方法:直接按摩穴位局部的按壓疼痛處或局部肌肉緊繃結成硬塊的區域,直到感覺明顯痠脹。每天做3~5次。

▌廖述賢中醫師

《熱血中醫教你養好肝》📙 https://bit.ly/2V0XFeJ

《熱血中醫的衛教影片》🎥 https://bit.ly/3yv8SC3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養氣:抵抗病源 神定氣足面對防疫新生活 /崇學院 黃千瑞醫師

隨著疫情擴散,每日都是破萬的確診數,民眾似乎不像疫情剛爆發時的害怕,但是隨著周遭親朋好友不斷地宣告中獎,大家的擔心恐懼還是會提升。面對這樣的狀況,日子還是要過下去,若想要維持正常生活,醫書寫「正氣存內,邪不可侵」,體內正氣充沛,則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入侵,有哪些中醫藥膳茶飲可以增加抵抗力來面對新冠肺炎呢?  五月初高雄醫學大學發表研究報告,說明中藥材 「金銀花」 能誘發人體的防禦機制抵抗新冠病毒、腸病毒及登革病毒的感染,減緩病況症狀不適感,同時搭配黃耆還能防止新冠病毒造成的肺部纖維化。 以中醫角度而言, 金銀花味甘性寒,入肺,可清熱解毒 ,的確可用於新冠病毒引起的咽喉腫痛。但是金銀花本身 偏寒性 ,不建議長期單一使用,尤其體質偏寒、或常拉肚子、或手腳冰冷、或子宮虛寒者,更是要多加提醒注意。因此,可以 酌加溫性藥材 例如 當歸 來平衡藥性,或顧脾胃藥材例如 白朮 來強化胃腸功能。  金銀花元氣雞湯  • 材料: 金銀花3錢、當歸3錢、白术3錢、紅棗1.5錢、枸杞1.5錢、桑葉1.5錢、甘草1錢、雞腿600克  • 作法: 雞腿600克放入18克的鹽(3%),醃至少8個小時,雞腿洗淨三遍。紅棗洗淨去核,帶核的棗子性燥,所以去核備用。取一湯鍋,加入上述藥材,去核紅棗、枸杞,開大火滾後。加入雞腿放入電鍋40-50分鐘,調味完成。  若民眾不方便至中藥行抓藥,也可以詢問中醫診所是否有推出類似的燉包,便於在家調理烹煮。  但是,縱然這波新冠疫情幾乎輕症或無症狀,生理健康影響不大,但心理層面的壓力仍不斷上升。例如不知道何時自己會被感染、擔心居隔期間的家庭收入、或甜蜜的負擔(防疫在家與小孩朝夕相處),種種情況可能出現情緒容易波動,有時低落,有時急躁易怒,甚至脅肋疼痛、呼吸不暢、筋骨緊繃感。這些其實都是肝氣不舒或肝氣鬱結的情況,我們可以酌加一些 疏肝理氣 藥物例如 柴胡、香附 進行調節,又或是 活血通經 藥物例如 丹參、刺五加 等等,讓整個身體解壓放鬆來面對疫情的變動。  另外,中醫希望 「治未病」 ,也就是 預防醫學 的概念,希望民眾不要生病也就是避免染疫。在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中醫會診分期治療指引中,就有提到 金銀花 及 板藍根 具實驗證據可對抗新冠病毒。而一般民間常見的 西洋參、黃耆 ,由於可以補氣生津、益衛固表,都很適合做為茶飲使用。不過還是要提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染疫後腦袋ㄎ一ㄤ掉,長新冠腦霧中醫有解 / 崇學院 黃千瑞醫師

隨著周遭親朋好友都確診了,大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似乎不像起初的擔心害怕,但是卻都會半開玩笑地問:「你還好嗎?有沒有什麼後遺症呢?」許多人反映出現頭昏昏、腦鈍鈍的情況,似乎思考事情不像從前,有時候還會突然忘記原本的計畫,那可能就是出現腦霧症狀了,建議趕緊尋求中醫幫忙。  「腦霧」 ,主要指的是「思考不敏捷、注意力不集中或記憶力的衰退」,甚至與長新冠的心煩、頭痛、睡眠障礙症狀有關。國外研究認為,引起腦霧的原因乃是新冠病直接或間接損害腦神經細胞,同時免疫系統影響神經系統的運作。中醫並沒有「腦霧」的病名,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個別症狀表徵,歸類為「健忘」、「虛勞」、「眩暈」、「鬱症」等症狀,對應到中醫的臟腑「心、肝、腎」。  我們都聽過心神不寧這個詞。《黃帝內經.素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中醫的「心」,包含現代醫學大腦的範疇。「腎藏精、精生髓、髓聚於腦」,腦為「元神之府」,又名髓海,是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精神意識及感覺運動。在臟象學說之中,所以腦與腎的關係最為密切。「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中醫的肝臟不只是西醫的消化器官,還是掌控免疫力、情緒,與神經內分泌有關。 所以當得病之後,心氣不足、腎虛不養、或肝氣鬱結,或本身脾虛濕重、痰濕內阻,都可能導致清氣不能上養頭目清竅,以致有腦霧的症狀出現。  中醫講求 辨證論治、望聞問切四診合參 ,除了補益心肝腎之外,還會依照患者狀態去評估,選用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益氣聰明丹、天麻鉤藤飲、生脈飲等去調配。  另外,千瑞醫師會建議民眾可以從中醫經絡理論進行保養,例如自行多按壓頭部穴位或請醫師進行頭皮針治療,又或者耳穴貼耳珠都是不錯的選項。  1.百會穴 百會穴是「五臟六腑奇經三陽,百脈之所會」,人體許多的經脈都在此處匯流。「百會」位於頭頂正中央,從兩耳尖到頭頂畫一條線,再從兩眉中央或鼻頭中間往頭頂上方畫一條線,兩條線的交接點就是百會穴。另外,我們也常教民眾拍照模式比一個頭頂大愛心其實就接近百會穴了。百會穴是「諸陽之會」,是人體陽氣最爲充盛的部位,藉由按摩或輕輕敲打百會穴來改善頭部氣血循環,減少腦袋當機的頻率。  2.四神衝穴 穴位位於頭頂正中央,剛好在百會穴的前後左右各一寸處(大約拇指寬),總共有四個位置,我們可以把它視為四個具有「提神醒腦變聰明」的特殊穴位,我們可以利用中指,左右兩穴按壓10秒、之後再換成前後兩穴按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