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醫觀點看濕疹:《熱血中醫教你養好肝》


什麼是濕疹

濕疹是皮膚科最常見的疾病,卻也是最讓人困惑與困擾的問題,似乎只要是皮膚問題都會被歸類為「濕疹」。濕疹範圍很廣,從接觸性皮膚炎、汗皰疹,到四肢的異位性皮膚炎、錢幣型濕疹,和因為過度神經癢的慢性單純苔癬(局限性神經性皮膚炎),還有和異位性皮膚炎息息相關的脂漏性皮炎,相對的也有缺脂性皮炎(乾燥性皮膚炎),例如中醫講的溫經湯方證的魚鱗甲錯,這些會讓皮膚產生發炎、紅腫、組織液滲出或脫屑的皮膚問題,都可以歸屬於濕疹,所以臨床上也常以皮膚炎跟濕疹互稱。 

有些患者會問,到底皮膚乾的脫屑是濕疹,還是有水泡的才叫濕疹?其實這與濕疹類型及病程有關。 

西醫皮膚科外用藥物處理的原則,一般越是急性的病兆,要用越溫和的方式治療;越是慢性的病兆,要用越強烈的方式治療。因為急性期皮膚細胞已經受到傷害水腫了,若再用刺激性強的藥物會皮膚損傷更加惡化;而慢性期皮膚已經增厚,對藥物的吸收力變得很差,若再用溫和或中、弱度的藥物則無法吸收,效果會不好。

濕疹病程 

急性期

• 症狀:皮膚很紅,有水泡,很癢。 
• 治療:抗生素或類固醇 (預防發炎) 

亞急性期

• 症狀:皮膚為粉紅到紅色,水泡較少見,會脫皮但還未到苔癬化的狀態。
• 治療:抗組織胺(止癢)

慢性期(癢疹Prurigo)

• 症狀:皮膚不紅,甚至是有點暗沉,皮屑變得較多,摸起來比起正常的地方厚,紋路多皮溝明顯,角質層增厚苔癬化(Lichenified)或角質增生裂開(Fissuring)。
• 治療:類固醇

院長診療室 

1.急性期有水泡,可用濕敷、冷敷的方法,以吸收表面的滲出物,讓水泡滲液先乾燥。皮膚科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濕性會滲水的病兆,用濕敷,因為它乾燥時會使水分從皮膚表面蒸發掉,濕敷後皮膚反而會變的乾燥。 

2.急性期禁止使用刺激性強的藥物,以免加重病情。 

3.隨身準備不含類固醇的藥膏、乳液,或紫雲膏,一有癢感馬上用無名指輕輕塗擦,因為無名指是手指裡面最輕柔的力道,而非直接動手用食指或五指摳抓。 
4.換藥或擦藥時,不要用水沖洗皮膚,特別是禁用熱水、肥皂或消毒藥水燙洗,可用棉棒沾植物油從內向外擦乾淨。 
5.濕疹患者應剪短指甲,避免抓搔或燙洗,使皮疹泛發而加重病情。 
6.服用西藥裡的抗過敏藥物有頭暈、嗜睡的副作用,用藥後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司機及高空作業者,在工作期間禁止服用抗過敏藥物。 
7.濕疹一定要戒除內含基因改造的大麥、小麥、玉米等麵粉製品,所以我通常都對小朋友說:香酥脆的餅乾不可以吃呦! 

茶飲改善濕疹問題-三豆湯 

• 材料:黑豆、綠豆、紅豆、黃豆,任選三種豆等量,可以均為一湯匙的量。
• 作法:
1.將豆洗淨備用,加入豆子份量三倍的清水。 
2.以大火滾開之後轉小火,煮至豆皮破裂即可,去豆留湯。 
• 說明:
1.每日1次,每次1碗。三天為一個療程。 
2.三豆湯出自宋代朱佐的《朱氏集驗方》,可以保養肌膚,清熱解毒。用來治療莫名的體溫過高、發燒也很有效。 

穴位按摩改善濕疹問題 

曲池與血海是很好用的止癢穴位,按摩或敲打都可以。 

曲池穴 

• 功效:
位於曲肘橫紋外側端,肘骨曲角內緣陷中,曲肘覆手取之而得穴名。「曲池」以有形之水,喻無形之氣,譬水得流通而解淤熱也。 
• 方法:直接按摩穴位局部的按壓疼痛處或局部肌肉緊繃結成硬塊的區域,直到感覺明顯痠脹。每天做3~5次。 

血海穴 

• 功效:海,水之歸也。本穴在膝上內側,按之凹深,治崩漏經帶,以及男女其他血分諸病,猶言治血症之淵海,故名「血海」,又名「百蟲窩」。

因為血海穴善治濕癢瘡毒者,這是中醫以前沒有顯微鏡能看到細菌或黴菌,但是能肉眼認識到病兆局部的環境,因此認為濕癢之瘡,都是因為濕熱生蟲引起,本穴能治此症,故名為「百蟲窩」。

• 方法:直接按摩穴位局部的按壓疼痛處或局部肌肉緊繃結成硬塊的區域,直到感覺明顯痠脹。每天做3~5次。

▌廖述賢中醫師

《熱血中醫教你養好肝》📙 https://bit.ly/2V0XFeJ

《熱血中醫的衛教影片》🎥 https://bit.ly/3yv8SC3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降血壓的4大黃金穴位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素造成死亡自45歲至50歲開始,即有明顯增加,為60歲以上的重要死因,單純因高血壓而死亡的比例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而因高血壓所引發之它種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僅次於惡性腫瘤。 根據2016年統計若以單一用藥人數來看,以「脈優」與其同成分的降血壓藥物患者人數最多,一年有150萬人次。 基於 事先預防重於事後治療觀念 ,建議國人可以多多按壓以下穴位作為居家保健;若是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的同時,輔以穴位按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中醫治療不只依靠病名還要辯證,所以西醫病名高血壓第一步找出是屬於心臟病變涉及中醫的任、腎、胃經絡。其次,找出平衡的經絡:腎包-陽明。最後,再根據全息理論找出平衡經絡的相應穴位:左內關、右湧泉、左豐隆、右三間。依照這三步驟來找出按壓穴位,才是中醫治療整體平衡成功的關鍵。  腎包-陽明(腎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四經形成一個整體平衡是依照1.經絡循行時間,腎與心包經相鄰。2.大腸經與胃經同名為陽明經。3.心包經與胃是厥陰陽明別通經的關係。4.腎經、大腸經在時鐘上都是3-5點,是同時辰的關係。 1.內關穴 ,心包經的絡穴,通於陰維。《難經》陰維為病,苦心痛。  2.豐隆穴 ,胃經的絡穴。《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針灸甲乙經》頭痛。可見豐隆穴除了降壓也可以降血脂等三高。  3.三間穴 ,屬於大腸經。掌骨是整個身體的全息投影,心臟位於胸部較接近頭部,所以三間穴較適合。  4.湧泉穴 ,是腎經,在足底反射圖的心臟部位,穴感強且威力大,以上四個穴位,可以作為平時的保健按壓喔。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