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和大腦退化有關,其病因主要與大腦無法製造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有關。隨著年齡增長,大腦製造多巴胺的功能會衰退,但帕金森氏症之患者衰退的速度較正常人快,因此會出現行動遲緩、肌肉僵直、四肢顫抖、步伐拖曳、憂鬱及痴呆等症狀。
西醫治療主要與增加多巴胺的吸收或製造有關;以中醫觀點,則屬「震顫」、「掉眩」的範疇,與中醫臟腑「肝」、「脾」、「腎」不足有關。
另一種與大腦退化有關的疾病,則是阿茲罕默症,與帕金森氏症不同的是,帕金森氏症是主要症狀為行動衰退,而阿茲罕默症主要症狀為記憶力衰退與認知障礙(失智),在中醫臟腑主要與「腎」有關。
其他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除了是導致中風的高風險因子,也是造成血管性失智症的主因。
上述疾病都與老化以及大腦退化有關,中醫觀點認為與腦相關之退化性疾病大抵以腎為根,脾為本,肝為標。先天腎氣、後天腸胃補養或生化不足,導致腦髓失充,筋骨肌肉失養,或痰濕瘀血阻絡,脈道不通,因此有精神萎靡、失智、行動不利的表現;另外,中醫觀點的「肝」,具有疏泄調達的功能,與脾、腎關係密切,中醫典籍提及「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故有肢體震顫抖動之症狀。
中醫治療方向大抵以內服藥物達到滋補肝腎、健脾豁痰、活血化瘀之效果,持續不間斷的針灸治療,主要以頭皮針、陽明經理氣通絡,臨床上可延緩疾病之惡化、改善震顫、睡眠、食慾等功效。
患者與家屬自我生活調養也是重要的一環,適度的運動可以訓練平衡感避免跌倒,改善肌肉協調度與維持基本的肌肉張力,也可以降低其他身體系統老化或病變之風險;均衡飲食可確保後天脾胃功能,以補養先天的腎氣。
「久病及腎」,許多慢性疾病在中醫觀點都以「補脾益腎」為根本理念治療,老化是必然的過程,中醫治療藉由補腎、填精益髓以延緩老化,而西醫可治標救急;中西醫治療、患者與家屬正面的情緒,都是不可或缺的。
✎ Technology vector created by pch.vector - www.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