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醫輔助治療癌症案例 / 明華院 陳鑫城醫師


"談癌色變",癌症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死因,有六分之一的死亡是由癌症造成。有一種說法:“癌症”不是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治療”?  

中醫輔助治療癌症案例

• 肝癌

張OO 50多歲 長庚診斷為肝癌,不願用西醫治療,病急亂投藥,2年來花費近千萬元,最後奄奄一息送入長庚,經手術、栓塞…等治療,總算救回一命。3年後又被診斷有“肺癌",必須再一次面對一連串治療,治療中因白血球降至1000以下,身體極度衰弱全身發抖,毫無食慾,體重減輕,無法持續化療而求助中醫【注;此非病急亂投醫】。經過2年多中醫輔助調理,幫他完成各種癌症治療,體力慢慢恢復,能做資源回收,且自我訓練到能爬上柴山雅座,多年高GOT、GPT值也降至80左右,在長庚當志工助病友,經歷過3個腫瘤科主治醫師,他還快樂活著。 

淋巴癌

女性,40出頭,長庚診斷為;直腸乙狀結腸連接處惡性腫瘤,轉移淋巴癌。化療後,掉髮嚴重、納差、體重減、舌質淡白幾乎無血色HB8,舌中及邊色黑、手指足趾掌面及指甲全黑、失眠無法入睡、月經未來。經半年多針灸加藥物調理,食慾好轉體重恢復,舌及手足黑色近全退,能安睡4、5小時,精神好轉,頭髮長回來,但月經未再來,目前回大陸。 

• 腦惡性腫瘤

女性,50歲左右已停經,高雄榮總診斷為:“腦惡性腫瘤”,手術後化療;掉髮、白血球降至2300,血小板113,體重由54KG降至46KG,納差,無食慾,全身無力,左側手足活動不協調,難久站,左手無法端碗吃飯,舌苔很少,舌質黯。近一年中醫針灸及藥物治療,助其完成化療,體重也恢復至53KG,生活上已能自理,可騎單車運動,能端碗吃飯,頭蓋骨已放回,停止化療。 

• 肺癌

男60歲左右,油漆工,因一次咳嗽,高醫診治,即被診斷為“肺癌第四期”住院2個月治療,出院後續服化療藥,腹瀉一日四次,略痛或瀉後痛止,體重略減,納尚可,手足趾甲裂開,旁出血略有肉芽腫,手指掌面脫皮,可見血管或腫而瘀血狀痛甚。一次高醫回診肺積水抽出1200CC痰水,中醫針灸加藥物近一年多治療,腹瀉日一不痛,體重已恢復,手指出血脫皮已癒,足尚有左2、3趾腫未消略有出血,已能爬金獅湖小山丘不喘,體力好轉,能照顧住院太太,仍持續化療中。 

• 肺癌

戴00男40多歲,肺癌化療中右肺出現一個約長寬2CM病灶,高醫診為不明感染,咳出白色黏稠痰量多3個月未改善,求診中醫,經診斷後,用補心氣培脾土增肺氣方法。經二個多月調理病灶縮小,痰液已很少,助其完成十多次化療。 

• 喉癌

男80多歲,喉癌放療後,聲啞無發發出聲音,口咽乾燥無唾液,飲食易噎,飲水後一小時則又咽乾,中醫用滋腎潤肺補脾方法,經半年餘調理,已能正常說話對談,飲食少噎到,咽乾時間漸少。 

對於手術、化療、放療…等治療中,常被警告不能做任何中醫療法,這實在是種錯誤的觀念。癌症是人體正常細胞由於外在因素或內在基因,以及年齡因素,導致不受體內自律性約束,產生不規則的分裂增生。這些增生細胞會與機體正常細胞爭食養分,且極具侵烈性,甚至或複製蔓延至身體其他部位。

但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依臨床表現,與外淫六邪、內在七情伏鬱、飲食失調、素有舊疾或久病傷正、年老體衰等有密切關係。癌症病機病理變化為;正氣內虛、氣滯、血瘀、痰結、濕聚、熱毒等相互糾結,日久積滯而形成腫塊。

病理屬本虛標實,多因虛而病,因虛致實,是一種全身屬虛,局部病灶屬實的疾病。癌症初、中、晚期的陰、陽、氣、血、正、邪間變化錯縱複雜,需細心耐心調理,不讓病情日益惡化。 

姑息治療概念:緩解癌症引起的症狀

姑息治療目的不是要治癒癌症,而是緩解癌症引起的症狀,提高患者及家人的生活品質,幫助患者生活的更舒適,對年齡大或癌末患者尤其需要這種療法。 

現代醫學;總能創新醫療新技術,解決舊問題,卻也帶來新問題。 中醫;古老醫學智慧,卻能適用於新時代,解決新問題。期待中醫有機會能站在治療癌症的第一線,再次展現中醫治病本質與能力。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降血壓的4大黃金穴位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素造成死亡自45歲至50歲開始,即有明顯增加,為60歲以上的重要死因,單純因高血壓而死亡的比例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而因高血壓所引發之它種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僅次於惡性腫瘤。 根據2016年統計若以單一用藥人數來看,以「脈優」與其同成分的降血壓藥物患者人數最多,一年有150萬人次。 基於 事先預防重於事後治療觀念 ,建議國人可以多多按壓以下穴位作為居家保健;若是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的同時,輔以穴位按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中醫治療不只依靠病名還要辯證,所以西醫病名高血壓第一步找出是屬於心臟病變涉及中醫的任、腎、胃經絡。其次,找出平衡的經絡:腎包-陽明。最後,再根據全息理論找出平衡經絡的相應穴位:左內關、右湧泉、左豐隆、右三間。依照這三步驟來找出按壓穴位,才是中醫治療整體平衡成功的關鍵。  腎包-陽明(腎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四經形成一個整體平衡是依照1.經絡循行時間,腎與心包經相鄰。2.大腸經與胃經同名為陽明經。3.心包經與胃是厥陰陽明別通經的關係。4.腎經、大腸經在時鐘上都是3-5點,是同時辰的關係。 1.內關穴 ,心包經的絡穴,通於陰維。《難經》陰維為病,苦心痛。  2.豐隆穴 ,胃經的絡穴。《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針灸甲乙經》頭痛。可見豐隆穴除了降壓也可以降血脂等三高。  3.三間穴 ,屬於大腸經。掌骨是整個身體的全息投影,心臟位於胸部較接近頭部,所以三間穴較適合。  4.湧泉穴 ,是腎經,在足底反射圖的心臟部位,穴感強且威力大,以上四個穴位,可以作為平時的保健按壓喔。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