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媽媽過年大掃除,要移動書櫃時,不小心閃到腰了,頓時痛得站不起來,家人緊急將吳媽媽送到西醫院掛急診,但是吳媽媽堅持要去看中醫,她說閃到腰去給中醫推一推就好。到底中醫的骨傷科看些什麼樣的病患呢?
中醫骨傷科包含了骨科、傷科的問題,也就是一般所指皮肉、筋脈的損傷。「損傷」是一切施力不當,作用於人體而使人體受傷的總稱。主要由於外界的刺激突然作用於人體,引起組織器官在解剖或生理上的紊亂,同時伴隨有局部或全身性反應。損傷較輕者會妨礙日常工作與生活,重者則可能威脅生命,所以,絕對不能輕忽任何損傷疾病的防治。
根據唐代《外台秘要》指出:損傷有兩種,一者外損,一者內傷。
外損即是外傷,包括軟組織的傷筋與硬組織的傷骨。根據受傷部位又可分皮肉、筋脈、骨骼、關節,中醫門診常用的傷科名詞有創傷、扭挫傷、傷筋、傷骨。
內傷,一般是指損傷傷及內部臟腑經絡,又稱內損。內傷可能會傷氣、傷血或傷臟腑。
傷皮肉
一般來說,外來的暴力作用於人體,位在最外層的皮肉首當其衝,故皮肉最易受傷。臨床上我們又根據受傷部位皮膚的完整性是否受到破壞,分為「創傷」與「挫傷」兩種。
1創傷
指外來暴力使皮膚破損致有傷口及流血,使得深部組織與外在環境發生接觸者,又稱「開放性損傷」。皮膚在我們的機體主要是作為保護,使外邪不易侵入,一旦產生創口,就很容易感染,所以,對於這類損傷要特別注意傷口感染的預防。
2挫傷
指皮肉受傷,但皮膚未破損者,又稱「閉合性損傷」。一般症狀表現為傷處疼痛、腫脹或青紫,可能出現皮下瘀血,按壓疼痛明顯,嚴重時可能發生肌纖維破裂及深部血腫。
傷筋
傷筋可說是中醫門診最常遇到的問題了,中醫的「筋」包含了肌腱、筋膜、韌帶等等,因此由於扭挫、刺割以及勞損等原因,造成肌肉、筋膜、肌腱、韌帶及軟骨、周圍神經損傷,我們都可以歸類為傷筋的範圍。通常傷筋的症狀是受傷後關節屈伸不利和疼痛。臨床上,根據損傷程度大致可分為筋傷斷裂與筋不斷裂傷兩種。
1筋傷斷裂者
一般是指損傷使得韌帶、肌腱以及周圍神經的斷裂,或是造成軟骨的破裂。臨床上大多以外科手術修補縫合為主要治療方式。
2筋傷而未完全斷裂者
一般是指關節附近的韌帶,因關節活動超過了其正常範圍而引起的損傷,可能使得韌帶纖維有部分斷裂(肌肉或肌腱也可因外力過猛而使其纖維部分斷裂),並伴有小血管破裂出血,臨床症狀表現為關節活動障礙、局部腫脹和皮膚青紫。除了外力造成的損傷,肌腱、腱鞘、滑囊、滑膜等非化膿性炎症,亦屬傷筋的範疇。臨床上大多以手法為主,同時可能配合針灸、拔罐、熱敷、薰蒸,以及藥物內服、外敷等治療方法。
傷骨
顧名思義,就是外力損傷造成骨骼受損者。輕者可能骨骼受到輕微的損傷,僅骨膜受到損傷,其他部分還是完整的,沒有斷碎或脫位;重者可能傷及骨頭或關節。根據受傷的部位不同,可分為骨折與關節脫位兩種。
1骨折(古稱「折骨」)
指由於外力作用或其他因素破壞了骨骼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者。根據受傷的嚴重程度,分為骨碎(粉碎性骨折)、骨斷、骨裂(裂紋骨折)三種類型。除了外傷性骨折外,還有一種病理性骨折,也就是骨折發生在骨頭病變的部位,如腫瘤、佝僂病、炎症等等,這時候外力損傷僅僅是一種誘因而非主因。目前臨床上骨折的治療方式,大多以西醫手術或是石膏固定術為主要療法。
2關節脫位(古稱「脫臼」或「脫骱」)
指關節因為外來暴力的影響,使組成關節各骨之間的關節面失去正常位置,出現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礙者。根據受傷後的脫位程度,可分為全脫位(組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完全脫離,例如肩關節前脫位)與半脫位(組成關節的骨端關節面僅部分脫離原位,例如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兩種類型。 臨床上大多以正骨手法復位及固定,同時配合藥物內服外敷。
《中醫骨傷科專家教你搞定全身筋骨肌肉【增訂版】》
✎Hand photo created by jcomp - www.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