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對中醫骨傷科的印象,大多是處理跌打損傷、扭挫傷等問題,所以好像只有推拿、貼膏藥。其實中醫骨傷科所使用的治療方法非常多種,包括推拿、理筋、針法、灸法、薰洗、熱敷、拔罐及各種外用藥敷貼,甚至是中藥內服,這些都是骨傷科會運用的治療方式。
中醫骨傷科所涵蓋的範圍相當廣,包括筋骨、皮肉、氣血、經絡、臟腑等損傷與疾病,所以臨床上只要是傷筋、傷骨或骨病都是骨傷科的患者。傷筋是指人體軟組織損傷,如韌帶、肌肉、肌腱的痠痛或受傷;傷骨是指骨折、脫臼和關節半脫位;骨病則泛指與骨骼關節生長、發育、代謝等有關的疾病,例如骨折癒合、小兒轉骨、僵直性脊椎炎、骨質疏鬆、痛風性關節炎等皆是。
通常受過正統訓練的中醫骨傷科醫師,不會單單只使用所謂的外治手法,因為中醫治療講究「整體性」與「辨證論治」,雖然是皮肉、筋骨的損傷,但是也要考慮可能對於氣血、經絡或臟腑所產生的損傷,因此必須適當配合一些方藥調理,這樣才能根本解決損傷問題,避免後遺症殘留。
手法治療
中醫骨傷科經常提到「手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推拿、理筋、按摩等療法,這是指醫師(或施術者)用自己的手、肢體或藉助器械,運用特定的技巧動作,直接施加在患者特定部位。常見的手法有正骨手法、上骱手法、理筋手法等等。
正骨手法
過去許多人對於我們在臨床經常運用一些手法治療骨折覺得不可思議,因為印象中骨折都必須要到醫院去打石膏或手術固定。事實上,中醫數千年來都是以「正骨手法」處理骨折而且療效極佳,《醫宗金鑒》內就有〈正骨心法要旨〉記載各種骨傷科治療手法。正骨手法又稱整骨手法、接骨手法,主要是運用於骨折復位。
上骱手法
上骱手法是一般人比較陌生的名稱,「骱」是指骨頭與骨頭相接的地方,中醫將關節脫位稱為「脫骱」,顧名思義,上骱手法就是把脫位的關節復位。目前臨床上較常運用在肩、肘關節脫位。
理筋手法
理筋聽起來好像很陌生,其實就是我們熟知的推拿、按摩,主要運用在筋的損傷,由於現代人生活型態改變,體態、姿勢不正確,傷筋已經是中醫骨傷科門診最常見的疾病,而且這類損傷通常需要長期治療,臨床上大多會配合熱敷、薰蒸、針灸或藥物做治療。
藥物治療
藥物也是中醫用於治療骨傷科損傷與疾病的重要治療方法之一,因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一旦身體遭受損傷,不僅是活動受到侷限,身體內在的氣血、經絡、臟腑也會受到影響。這時候就必須藉助藥物來幫助氣血活絡,使損傷及早修復。在臨床上我們使用藥物輔助治療機會很多,有內服的「內治法」也有外用的「外治法」。
內治法
內治法指透過服用中藥使身體損傷部位或是整體獲得改善與治癒,一般最常用的是「活血化瘀」的藥物或方劑,中醫有「不通則痛」的說法,一旦人體遭受損傷,經絡受損就會影響血液暢通,同時經絡阻滯就會產生疼痛。可藉由手法幫助氣血暢通,配合活血或破血類藥物,方能快速疏經止痛。
除了損傷急性期使用活血化瘀藥物,中後期亦可藉由補養氣血、補益肝腎的藥物來幫助損傷恢復。
外治法
中醫骨傷科以手法治療傷筋、傷骨問題時,經常搭配外用藥物以加強療效。常見的有用外用藥物做患處的敷貼(如藥膏、膏藥、藥粉),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臨床上要做推拿按摩之前也經常使用藥酒、藥油用在局部按摩、塗擦,主要是用來刺激血液循環,幫助消除腫脹、瘀血。此外我們也經常會利用藥物煮沸後的藥汁做局部薰洗,幫助局部氣血循環,藉以改善受傷組織腫脹、瘀血現象,尤其是四肢損傷兼有風濕者最適合做局部薰蒸。
針灸治療
針灸是針法和灸法的合稱。「針法」是利用不同的針具,在人體一定的部位或穴位施以不同的手法與刺激來進行治療。「灸法」是用艾絨等各種藥材,薰灼體表的特定部位,以溫熱刺激來進行治療。針灸是一種中醫的治療疾病方法,是一種「從外治內」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針灸經常被運用在骨傷科患者,因為針灸療法能夠激發經絡之氣,經絡疏通之後,可使瘀阻的經絡通暢,進而發揮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對於臨床出現疼痛、麻木、腫脹等症狀的患者,能幫助經絡疏通、氣血運行正常。針灸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所以對骨折患者施針能改善骨折裂端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新骨生成的作用,同時又能緩解疼痛。針灸能夠調整臟腑機能,使人體從陰陽失衡的狀態恢復,最適合骨傷科損傷造成人體內部的氣血、經絡、臟腑紊亂,有助患者恢復健康。
《中醫骨傷科專家教你搞定全身筋骨肌肉【增訂版】》
✎Woman photo created by Racool_studio - www.freepi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