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哺乳媽媽可以打疫苗嗎? / 屏東院 李姿宜醫師


關於最近的新聞,有一個兩個月大女童的媽媽去施打了AZ疫苗後,女童出現死亡的案例,造成大眾震驚與疑惑。那麼究竟打疫苗對於哺乳有沒有什麼關聯,本篇以醫學的角度來與您說明。先說結論,媽媽打疫苗後的乳汁導致嬰兒死亡是不可能的,因為AZ疫苗是腺病毒載體,完全沒有病毒成份在,更不可能透過乳汁傳染一說。 

那麼小嬰兒真正的死因是什麼呢?那就必須要好好介紹所謂的嬰兒猝死症,嬰兒猝死症指嬰兒在突然間無預警的死亡了,多半在睡眠中發生,即使事後進行屍體解剖檢查,也找不到真正致死的原因。凡是不足一歲的嬰幼兒都可能發生,尤其是二~四個月這段時間最需要小心。 

根據目前的研究,導致嬰兒猝死症的原因有以下幾類: 
1.急性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因發炎腫脹以及分泌物導致呼吸困難而窒息 
2.睡眠時的睡姿:趴睡的寶寶較穩定,但相對肢體動作較少,尤其是驚嚇反射較少,在口鼻悶住時容易忘記呼吸及掙扎。而且,出生三個月內的嬰兒,因為本身肌力不足,不好控制頭部轉動,萬一口鼻被外物蓋住,不容易把臉移開呼吸,漸漸地就會全身癱軟無力而窒息。 
3.餵奶不當: 若餵奶沒有確實拍嗝導致嘔吐、溢奶或嗆奶易產生呼吸道的緊縮、阻塞而窒息死亡。 
4.先天性疾病:如心臟問題或其他遺傳性疾病。 
5.環境溫度:溫度過高容易抑制自發性呼吸,使嬰兒的呼吸變少變淺,容易窒息。 

因此我們需要注意以下事項 
(1) 三個月內的嬰幼兒勿獨自趴睡。 
(2) 隨時注意寶寶有無鼻塞問題。 
(3) 寶寶的房間空氣要流通,屋內勿有香煙味。 
(4) 易吐溢奶的幼兒要餐多量少的餵食,餵食後要確實拍嗝。 
(5) 勿使寶寶周圍溫度過高(25到30度之間),或衣著過多;衣著宜寬鬆,勿妨礙胸腹部呼吸的擴張。 
(6) 寶寶仰睡時,後頭部勿墊枕,以免屈折頸部的呼吸道(宜墊於頸肩處)。 
(7) 勿睡過軟的床墊,以免翻身頭臉部陷入影響口鼻呼吸。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從美國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BIDMC)一項研究結果來參考,這項研究有針對接受 COVID-19 mRNA 疫苗的女性族群來做分析,結果出來是正向的,不論是懷孕的婦女或是哺乳中的婦女,在接受mRNA 疫苗後,母源疫苗抗體可出現在嬰兒臍帶血和母乳中,意思就是當媽媽打疫苗後,媽媽產生了抵抗力,而這個抵抗力有機會能分一些給胎兒或哺餵母乳的新生兒,使孩子也能獲得些許的能力處理相關病毒的入侵。

這樣的理論建議,其實在孕婦後期的百日咳疫苗就有被提出,臺灣疾病管制署和國民健康署對於百日咳疫苗(Tdap)提出了接種建議,孕婦應於第 28-36 週自費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若孕婦於產前未接種,則應於生產後離院前立即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甚至於嬰幼兒家人及親密照顧者也建議接種一劑百日咳疫苗。

而且部分婦產科醫師們還會建議媽媽在每次懷孕時都接種,以確保孕婦有足夠的抗體給寶寶,不論媽媽之前有無接種過百日咳疫苗,除了可以保護自己免於百日咳感染,還可以防止自己將百日咳傳播給新生兒。各位媽媽們在思考是否接種COVID-19 mRNA 疫苗之餘,不妨跟醫師諮詢一下百日咳疫苗。 

綜合以上的資料,母乳媽媽能不能打疫苗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很明顯了,不光是疫苗本身不會威脅到幼兒的健康安全,注射疫苗誘發的免疫抗體甚至有一定的機率會出現在母乳中,當然,究竟能幫到多少,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了解,但是至少母乳媽媽可以放心的去接種疫苗,您的母乳是不會有毒的。 

而比較有爭議的是孕婦打疫苗的議題,畢竟孕婦的免疫力較低,當感染 COVID-19後併發重症機率偏高,而過去又有研究指出當新冠病毒感染了懷孕婦女,其胎兒早產、死胎風險也會偏高,因此醫療普遍建議孕婦可以在醫師審慎的評估下施打疫苗。只是畢竟COVID-19疫苗的研究資料還不夠多,孕婦打疫苗的時機仍是一門大學問。何時打比較好,這個問題的答案,還需要等未來出現更多的研究來探討。 





✎People photo created by freepik - www.freepik.com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降血壓的4大黃金穴位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素造成死亡自45歲至50歲開始,即有明顯增加,為60歲以上的重要死因,單純因高血壓而死亡的比例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而因高血壓所引發之它種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僅次於惡性腫瘤。 根據2016年統計若以單一用藥人數來看,以「脈優」與其同成分的降血壓藥物患者人數最多,一年有150萬人次。 基於 事先預防重於事後治療觀念 ,建議國人可以多多按壓以下穴位作為居家保健;若是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的同時,輔以穴位按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中醫治療不只依靠病名還要辯證,所以西醫病名高血壓第一步找出是屬於心臟病變涉及中醫的任、腎、胃經絡。其次,找出平衡的經絡:腎包-陽明。最後,再根據全息理論找出平衡經絡的相應穴位:左內關、右湧泉、左豐隆、右三間。依照這三步驟來找出按壓穴位,才是中醫治療整體平衡成功的關鍵。  腎包-陽明(腎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四經形成一個整體平衡是依照1.經絡循行時間,腎與心包經相鄰。2.大腸經與胃經同名為陽明經。3.心包經與胃是厥陰陽明別通經的關係。4.腎經、大腸經在時鐘上都是3-5點,是同時辰的關係。 1.內關穴 ,心包經的絡穴,通於陰維。《難經》陰維為病,苦心痛。  2.豐隆穴 ,胃經的絡穴。《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針灸甲乙經》頭痛。可見豐隆穴除了降壓也可以降血脂等三高。  3.三間穴 ,屬於大腸經。掌骨是整個身體的全息投影,心臟位於胸部較接近頭部,所以三間穴較適合。  4.湧泉穴 ,是腎經,在足底反射圖的心臟部位,穴感強且威力大,以上四個穴位,可以作為平時的保健按壓喔。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