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教你如何簡單、有效地戒掉貪吃習慣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因為新冠肺炎的三級警戒, 不能到學校上課, 或是需要居家分流上班, 不少人因此養成了不好的貪吃習慣。 

想要戒掉在家無聊或視訊上課時總想吃著零食的習慣嗎? 

就由具有「NLP專業執行師認證」 與「美國NLP協會(ABNLP)NLP專業執行師會員認證」的 抓寶中醫師廖述賢來為大家介紹, NLP裡面有個「咻模式」, 可以幫助你簡單、有效地遏止不當的貪吃習慣。

首先,你可以將眼睛閉上,並想像自己狂塞零食的情境, 吃到讓自己胖得像豬一樣的情境, 把情境拍照下來變成畫布,並裝上你認為合適的畫框, 注視著畫布,看著你狼吞虎嚥的樣子,都噁心到想吐了。 

然後,在你腦海中的遠方, 放一個小小的,暗暗的,如同五十元硬幣大的小螢幕, 在那個小螢幕中,播放你飲食正常,吃著健康、少油少甜、均衡營養, 而且只有七分飽就住口不吃的畫面, 這樣的飲食習慣,讓你對於健康,體驗得很充實,感覺很好。 

記住這種美好、愉悅、雀躍的感覺。 接下來,我們要進行咻模式了。 

看著健康飲食的正面畫面, 快速地在一分鐘之內, 把正面畫面「咻」一聲地移近, 而且會一路因為靠近而變得大大的、亮亮的, 並在你的前方衝破、覆蓋掉原本在眼前的貪吃畫布。

這個正面畫面衝很快、拉近、變大、變亮並撞上身體,透體而入。 

有些人可以看到而貪吃畫布會變得遠離、黯淡、縮小, 也有些人會盡可能地將貪吃畫布遠離丟遠。 甚至有些人會因為被撞而略後仰。 

然後,回到心裡面,再進行一次「咻模式」。 一次緊接著下一次,每一次盡你所能的快,還能更快的快, 甚至最後不到一秒,總共進行五次。 在五次結束後, 要確定你是茫茫地看著畫面,或者是睜開眼睛。 抖動一下身體,回到這裡,回到現在。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採用這個「咻模式」, 若不熟悉,做不到位,可以多持續幾天, 以加強正面習慣的力量。 記得想像美好的畫面時, 要加上正面強烈的情緒。 

最後,跟你分享NLP創始者理查.班德勒描述的 「要使事情變得更好,先讓自己變得更好」, 讓我們一起安然地度過這波嚴峻的疫情吧!

*NLP的全稱為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中文一般翻譯為「神經語言程式學」,是一種用語言去影響身心狀態的具體方法,幫助人們有效溝通及增強自信,輕鬆地達成目標,讓人生更美好。



✎People vector created by rawpixel.com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降血壓的4大黃金穴位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素造成死亡自45歲至50歲開始,即有明顯增加,為60歲以上的重要死因,單純因高血壓而死亡的比例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而因高血壓所引發之它種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僅次於惡性腫瘤。 根據2016年統計若以單一用藥人數來看,以「脈優」與其同成分的降血壓藥物患者人數最多,一年有150萬人次。 基於 事先預防重於事後治療觀念 ,建議國人可以多多按壓以下穴位作為居家保健;若是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的同時,輔以穴位按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中醫治療不只依靠病名還要辯證,所以西醫病名高血壓第一步找出是屬於心臟病變涉及中醫的任、腎、胃經絡。其次,找出平衡的經絡:腎包-陽明。最後,再根據全息理論找出平衡經絡的相應穴位:左內關、右湧泉、左豐隆、右三間。依照這三步驟來找出按壓穴位,才是中醫治療整體平衡成功的關鍵。  腎包-陽明(腎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四經形成一個整體平衡是依照1.經絡循行時間,腎與心包經相鄰。2.大腸經與胃經同名為陽明經。3.心包經與胃是厥陰陽明別通經的關係。4.腎經、大腸經在時鐘上都是3-5點,是同時辰的關係。 1.內關穴 ,心包經的絡穴,通於陰維。《難經》陰維為病,苦心痛。  2.豐隆穴 ,胃經的絡穴。《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針灸甲乙經》頭痛。可見豐隆穴除了降壓也可以降血脂等三高。  3.三間穴 ,屬於大腸經。掌骨是整個身體的全息投影,心臟位於胸部較接近頭部,所以三間穴較適合。  4.湧泉穴 ,是腎經,在足底反射圖的心臟部位,穴感強且威力大,以上四個穴位,可以作為平時的保健按壓喔。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