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上由於瘟疫(如天花、霍亂、鼠疫)的反復流行(據不完全統計,僅明清兩代約500年間就有67次大流行)曾帶來了深重灾難。秦漢前後,人們對此雖有一定認識,可是預防經驗甚少。直至唐宋,孫思邈著作的《千金方》、王燾的《外台秘要》、劉完素的《素問玄機原病式》等書中,對瘟疫的研討才有了一定突破,防治經驗也才逐步豐富起來。真正對瘟疫有較深入系統的認識,有較豐富防治措施,則主要是在明清時期。明代吳又可目睹當時疫病流行死亡的慘狀,“靜心窮理”,發現瘟疫主要是由口鼻而入或相互接觸所致;其性毒烈,不同於六淫;結合發病特點應采取隔離、消毒等防疫措施;治療當以清瘟敗毒爲主。吳氏的見解,實爲後世認識和防治瘟疫病産生極大的推動作用。其後葉天士、薛雪、吳瑭、王士雄等名家輩出,創造溫病學派的曙光。
傳統中醫學對於預防瘟疫有其特點:1.注重防變;2.强調綜合預防;3.藥物預防;4.隔離預防;5.空間消毒。茲簡述如下:
1.注重防變
未病之前采取有效措施以預防疾病發生,中醫、西醫抑或其他醫學都是一致的。而一旦患病之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止該病的發展、傳變或復發,則是中醫預防學有別於其他預防醫學的獨到之處。
2.强調綜合預防
中醫預防學把人從生理、病理、心理、社會諸方面采取綜合預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發生或復發,其效果要比單一從某一方面進行預防要好。例如,爲了防止某些內科雜病的發生或復發,常常要求應保持精神情志的樂觀舒暢、注意飲食忌宜、加强體育鍛煉,乃至勞逸起居等等。如此著眼於從整體上進行預防,可以提高抗病能力,實屬優勢與特色。
3.藥物預防
《千金要方》中載有辟溫殺鬼丸、雄黃丸,這些藥物既可燃燒,又可佩戴,還可吞服,具有避免邪毒、防止“卒中惡病及時疫”之功;《景岳全書》則用“福建茶餅”進行口腔消毒,以防病從口入;李時珍提出常食大蒜可預防疫痢、霍亂等病。也有藥物外用以預防疫病之記載,如《外台秘要》中將“辟溫病粉身散”搽於全身皮膚上進行預防瘟疫病。
4.隔離預防
清代陳耕道在《疫痧草》中說:“家有疫痧人,吸收病人之毒而發病者,爲傳染,兄發痧而預使弟服藥,盍若弟發痧而使兄他居之爲妙乎?”强調了隔離的重要性。清・熊立品《治疫全書》亦告誡“溫疫盛行,遞相傳染之際,毋近病人床榻,毋食病家時菜,毋拾死人衣服”。
5.空氣消毒
《本草綱目》等書中多處記載,謂凡疫氣流傳,可於房內用蒼術、艾葉、白芷、丁香、硫磺等藥焚燒以進行空氣消毒辟穢。這種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明清之際的醫家不僅認識到瘟疫應當及時有效預防的重要性,即便是已確診患病之人,亦强調在發病過程中注意“先安未受邪之地,以阻止病邪深入發展與傳變。這些方法和措施在當今都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是現在預防傳染病非常實用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