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看不見的災情-口罩下的痤瘡 / 屏東院 許名鈞醫師

自從去年2020年新冠肺炎爆發以來,口罩已成為世界防疫的戰備物資,人手一「罩」變成日常,也衍生許許多多的問題,長時間配戴口罩的狀況下,「長痘痘」似乎是無法避免的災情,除了「防疫」,還需要「戰痘」

如何防止青春痘的生成,這就需要從青春痘產生的原因說起: 

1.人體皮膚會自然分泌皮脂以滋潤及保護皮膚,因荷爾蒙(青春期)、皮膚表面溫度(戴口罩)、飲食(烤、辣、炸)、外界刺激(口罩摩擦),皮脂會增加分泌,當毛孔無法順利排出皮脂和脫落角質時,開放性的粉刺就開始產生了。 

2.因長時間的口罩配戴,無法定時清洗皮膚時,角質蓋住毛孔,就會產生閉鎖性粉刺。 

3.因毛孔被角質遮蔽,可是人體仍會不斷分泌皮脂,毛囊內部就會持續擠壓與腫脹,最後發生發炎反應,造成紅、腫、熱、痛,一顆青春痘就出爐了。 

4.因為閉塞濕熱的毛孔,加之持續發炎的環境,容易滋長痤瘡桿菌,就會開始化膿,就是我們常見的膿皰型青春痘了。 

5.再進一步,發炎化膿的區域加深與加大,摸起來質地堅硬腫脹疼痛,稱為結節型青春痘,這種型態就算日後痊癒,也會留下痘疤。 

那該如何「防止」青春痘與粉刺的產生呢? 

1.清潔

每日最多使用兩次洗面乳清洗臉部,通常使用時機為洗澡時與早上起床洗漱時。過度使用洗面乳清洗臉部,乾性皮膚的人會越乾燥,因為皮脂分泌的初衷是為了保護與滋潤皮膚,乾性膚質的皮脂分泌已經偏少,又過度清潔會造成臉部乾癢;油性膚質的人過度清潔臉部,會讓臉部皮膚分泌更多皮脂,多人應該都有臉剛洗完又油得很快的經驗。所以除了每日使用兩次洗面乳洗臉外,其他時間該如何清潔臉部呢?這時只需每兩小時使用清水沖洗臉部即可,但重點是「不可以」使用毛巾把臉擦乾,因毛巾纖維容易吸附平時使用的汙垢,建議使用擦手紙輕輕將臉部水分壓乾就好囉! 

2.保濕

建議使用質地較輕爽的保濕乳液或化妝水。 

3.控油

減少食用烤、辣、炸食品與高含糖飲料,規律作息不宜晚睡。 

4.防曬

出門在外需要做好防曬,可以避免紫外線加深痘疤與色素沉澱。防曬不只使用防曬乳這個選項,還可以戴帽子與撐傘這些選項喔! 

但是如果已經長出許多青春痘,該如何治療呢? 

1.清潔、保濕、控油與防曬

嚴格遵守上述清潔、保濕、控油與防曬,可以避免再生出更多的痘痘。 

2.中藥

按照痘痘不同的形態與生長部位,給予清化濕熱、活血化瘀等處方,減少發炎症狀與青春痘再生長,避免痘疤生成與色素沉澱。 

3.針灸

使用極細之美顏針,針對生長中的青春痘可以加速消炎消腫,若是已經形成痘疤或色素沉澱,可以有撫平與淡化的效果。 

4.茶飲:百花紅棗飲

最後提供一帖茶飲,可以避免青春痘的生長:
• 成分:百合一錢、金銀花五分、紅棗2粒 
• 方法:熱水沖泡即可飲用,可多次回沖。 
• 功效:百合可以滋潤肌膚;金銀花清透濕熱、抗發炎;紅棗養顏。 



最後仍然提醒,若青春痘發展十分嚴重,建議找合格醫師進行調理喔!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降血壓的4大黃金穴位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素造成死亡自45歲至50歲開始,即有明顯增加,為60歲以上的重要死因,單純因高血壓而死亡的比例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而因高血壓所引發之它種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僅次於惡性腫瘤。 根據2016年統計若以單一用藥人數來看,以「脈優」與其同成分的降血壓藥物患者人數最多,一年有150萬人次。 基於 事先預防重於事後治療觀念 ,建議國人可以多多按壓以下穴位作為居家保健;若是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的同時,輔以穴位按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中醫治療不只依靠病名還要辯證,所以西醫病名高血壓第一步找出是屬於心臟病變涉及中醫的任、腎、胃經絡。其次,找出平衡的經絡:腎包-陽明。最後,再根據全息理論找出平衡經絡的相應穴位:左內關、右湧泉、左豐隆、右三間。依照這三步驟來找出按壓穴位,才是中醫治療整體平衡成功的關鍵。  腎包-陽明(腎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四經形成一個整體平衡是依照1.經絡循行時間,腎與心包經相鄰。2.大腸經與胃經同名為陽明經。3.心包經與胃是厥陰陽明別通經的關係。4.腎經、大腸經在時鐘上都是3-5點,是同時辰的關係。 1.內關穴 ,心包經的絡穴,通於陰維。《難經》陰維為病,苦心痛。  2.豐隆穴 ,胃經的絡穴。《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針灸甲乙經》頭痛。可見豐隆穴除了降壓也可以降血脂等三高。  3.三間穴 ,屬於大腸經。掌骨是整個身體的全息投影,心臟位於胸部較接近頭部,所以三間穴較適合。  4.湧泉穴 ,是腎經,在足底反射圖的心臟部位,穴感強且威力大,以上四個穴位,可以作為平時的保健按壓喔。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