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養生操-華佗五禽戲-向大自然學習 / 潮州院 楊舜雯醫師

根據研究顯示,新冠肺炎(COVID-19)特別容易找上免疫力較一般人差的年長者、慢性病患及吸菸族群。但無論你是否為高危險群,小心!當身體抵抗力低落時,病毒就容易找上你!除了透過日常飲食來調節免疫力,日常伸展運動助益更多。 

這套五禽戲相傳是華佗所發明的一套養生導引之術,他跟學生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則穀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明運動健身的重要性,但應適度不宜過度。這邊的五禽是包含虎、鹿、熊、猿、鳥五種的飛禽走獸,以這些動物型態為範本,即做到轉頸、開胸、旋肩、扭腰等活動關節的動作,同時延展脊椎,來幫助提升血液循環,使養分供應及老舊廢物排出更順暢。以中醫理論來說,則是應用「氣為血帥,血為氣母。」的原理,藉此發揮暢通人體氣血,疏通經脈的作用。 


五禽戲重在心靜、意專、神聚,排除大腦雜亂思緒,加強管理與指揮全身,使整體機能協調順暢。故能穩定情緒、增強抗壓力、增進腦力、提高專注學習力、預防老人癡呆、改善憂鬱症等情緒障礙。天天鍛鍊五禽戲就猶如每天將電瓶充飽,使精氣神充沛,自然身體健康,益壽延年。 

預備式 

並步站立,左腳向左開步,兩掌前擺上托,內翻下按,垂於腿側。目視前方,中指貼於褲縫。開步時,雙腳距離略寬於肩;上托時,兩掌高度約與胸同高,距離與肩同寬。兩掌下按時,與腹同高,掌指相對。 

虎戲(虎舉、虎撲)

意在威猛,模仿虎的前肢撲動,鍛鍊上肢的運動。 

虎舉

開步站立,雙手自然下垂,掌心向下,五指張開彎屈指成”虎爪”。從小指依序捲指握拳,拳心相對,向上提托至頂,過程中於胸前雙拳變掌,掌心朝上向上頂天,此時兩掌根距離與肩同寬,掌指指尖相對,目視兩掌之間。注意上提時吸氣,提胸收腹,如托舉重物,拉長身體。 自小指捲指握拳並從肩、肘、腕依序下拉,下拉時吐氣,如拉雙環,氣沉丹田,眼隨手走。於胸口位置雙拳變掌下按,掌指斜相對,坐腕撐掌。後再繼續屈指握拳,重複動作三次後,雙手自然垂放於體側,成開步站立,目視前方。 

★ 功效:此勢鍛鍊掌指關節,手指頭靈活度與大腦靈活呈正相關,並且能疏通上、中、下三焦氣機。 

虎撲

開步站立,兩手握空拳上提於耳側。上半身前傾,盡量將身體充份伸展並與地面平行,同時雙拳變為”虎爪”前按,指關節和臀部要延伸到最遠,雙膝打直,目視前方。然後微蹲收腹成馬步,含胸低頭,雙掌後拉,目視前下方。深吸一口氣,進行脊柱的蠕動,類似伸懶腰,挺膝、挺髖,挺腹、挺胸,同時握空拳上提,並變掌為”虎爪”向前撲,此時左腳向前踩一步腳跟著地,右腳在後屈膝支撐,盡量使虎爪與雙膝高度平行。配合深呼氣發力以氣催力,力達指尖,表現出虎之威猛。 回收成開步站立,目視前下方,接續作另一邊的動作。重複動作三次後,雙手自然垂放於體側,成開步站立,目視前方。 

★ 功效:此勢能增強腰部力量,調理陰陽。




鹿戲(鹿抵、鹿奔)

意在安舒,模仿鹿伸轉頭頸,鍛鍊頭頸部的肌群、放鬆頸椎關節,改善大腦血液循環。 

鹿抵

開步站立,左腳往前一步,腳跟點地。同時兩臂握拳,向右擺,目隨手走。重心從右腿前移成左腿,左腳膝蓋朝外,踏實,扭腰成弓步,同時雙拳變為”鹿角”,兩臂隨身體轉動畫弧,左肘抵腰,右臂向前側拉伸,指尖朝斜後方,加大腰部扭轉,使腰部壓緊,目視通過左肩看右腳跟。 身體按原軌跡回正,成左腳跟點地,同時兩手畫弧,返回右側,再收腳成站立步態,雙手自然下垂,接著換邊操作。重複動作三次後,雙手自然垂放於體側,成開步站立,目視前方。 「腰為腎之府」,運轉尾膐(尾椎)可起到強腰補腎、強筋健骨的功效。 

鹿奔

開步站立,左腳向前跨一步,重心前移成弓箭步。兩臂向前伸直,握空拳並屈腕,拳心向下,目視前方。將重心後移,往後坐,前膝伸直,注意前腳掌要著地,低頭、拱背、收腹,兩臂內旋,雙拳變為”鹿角”,兩臂相靠向前伸直,目視前下方。重心前移,回到弓箭步。 換步收回踮地,注意兩腳不可同時騰空,動作輕靈,然後接續換邊動作。做完後,右腳收回成開步站立,目視前方。 對於肩頸僵硬、肩周炎有預防作用;軀幹拱背、 收腹能矯正脊椎側彎等。




熊(熊運、熊晃)

意在沉穩,模仿熊側臥身子,鍛鍊軀幹部分的側區運動。 

熊運

開步站立與肩同寬,握空拳成”熊掌”貼於上腹部。身體向左前傾,靠身體的提拉,讓上半身畫圓,呼氣下壓。向左向上時吸氣,向右向下時吐氣。順時針兩周,再逆時針兩周。 作完後,身體直起,雙拳變掌下落,自然垂於體側,目視前方。 利用腰晃腰、腹,能對內臟器官等進行按摩,可改善脾胃功能不良、 腹脹、食慾不振、便秘或腹瀉等。 

熊晃

兩掌握拳呈“熊掌”。由腰側肌群牽拉,提左髖、屈膝,向前用力邁出一步成弓箭步,同時身體稍側向右,左臂前擺、後臂右擺。後坐提拉,將重心後移,右臂往前擺。再次將左臂往前壓,同時右髖提起、屈膝,接做右式動作。 左右各兩遍,做完後,左腳上步,成開步站立動作。 腳步落地時使髖部有震動感,體現熊之沈穩厚實。能增強髖關節周圍肌肉的力量,提高平衡,預防下肢肌肉無力。




猿(猿提、猿摘)

意在靈活,模仿猿用腳尖縱跳,鍛鍊下肢的運動。 

猿提

雙手往下伸直於腹前,五指迅速揑攏成“猿勾”,捏攏、屈腕、上提、聳肩提至胸前,同時兩腳跟提起。身體不動,頭向左轉、眼向左看。然後身體不動,將頭回正,同時腳跟放下、沉肩、鬆肘、鬆腕下按。同時兩勾變掌,指尖相對、掌心向下,下按於體側,目視前方。 接做右式動作,左右各兩次,做完後,兩掌垂於體側,成開步站立,目視前方。 兩掌上提下按,擠壓心臟讓血液回流滋養全身,可增強呼吸心肺功能。並且踮腳尖及落下腳跟,可連接丘腦的平衡功能。心腦相連,鍛鍊此勢有增加腦部供血的效果。 

猿摘

左腳後退一步成弓箭步,左勾收於左脅肋,右掌前擺。重心後移成馬步,然後右腳收回點地,右掌收回至頭左側,目視右前上方如觀望狀。右掌下按同時往右前方邁步,後腳踮起。右掌成猿勾,左掌向前上方伸舉,成“猿勾“摘果實,目視左掌。 左掌猿勾變為“握固“,下拉往回拽,同時重心後移,右腳收回點地。此時雙手變掌,掌心向上,於左耳旁成托桃狀。接做右側動作。整體動作要左顧右盼,採摘時動作迅速,體現出猿之靈敏。 左右各做兩遍,做完後,左腳向左開步站立,兩掌下垂於體側,目視前方。 眼神的左顧右盼,有利於頸部運動,改善大腦神經系統緊繃焦慮。 




鳥(鳥伸、鳥飛)

意在輕盈,模仿鳥張翅飛翔,鍛鍊上肢關節和胸部肌肉,幫助呼吸的運動。 

鳥伸

微蹲,兩掌於體前交叉相疊,掌心向下,指尖朝前。起身,身體微前傾。兩掌上提至頭頂上,尾閭上翹,充分伸展,目視前方。 再次微蹲,下按掌,右腿蹬直,左腿向後抬起,目視前方。抬頭、伸頸、挺胸。手掌成“鳥翅”位於體側後方,掌心向上,保持平衡,意在表現鳥的輕盈。後自然放鬆,接做右式動作,各做兩次。 加強肺部的吐故納新,增加肺活量。 
 

鳥飛

微蹲,吸氣,左腳屈膝上提、腳尖朝下,兩臂向左右平衡伸直,雙掌成“鳥翅“手心朝下,目視前方。呼氣,左腳尖落地稍作休息後,再次吸氣並屈膝提起腳尖,“鳥翅”上舉於頭頂,雙臂伸直,手背相靠,指尖向上,目視前方。 後呼氣接做右式動作。左右各做兩次,完成後兩腳開立,雙手自然下垂,目視前方。 提膝獨立可鍛鍊人體平衡的肌肉訓練。 收勢: 兩掌體側上抱,體前下按,目視前方,共做三次。 兩掌經頭頂、耳後、胸前,下落垂於體側。目視前方,做完後,兩掌體前畫平弧,虎口交叉疊於腹部,目視前方。左腳向右腳併攏,雙手自然下垂於體側。 

 【小叮嚀】 

 1.想發揮保健功效,應與日常生活結合,持之以恆的鍛鍊。 
 2.進行過程盡量放鬆、保持心情愉悅,能使氣血循環更順暢。 
 3.動作柔和圓滿,伸展到能到的角度即可,不急求成,量力而為以免拉傷。 
 4.建議穿著方便好動的服飾,搭配具有保護力的運動鞋動作為佳。 
 5.五禽戲有較多前俯、後仰動作等,按摩人體內臟的動作。因此,除了筋骨受傷的朋友,飯後1小時內、懷有身孕者也不宜。

✎示範影片來源: SinoVision 美国中文电视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養氣:抵抗病源 神定氣足面對防疫新生活 /崇學院 黃千瑞醫師

隨著疫情擴散,每日都是破萬的確診數,民眾似乎不像疫情剛爆發時的害怕,但是隨著周遭親朋好友不斷地宣告中獎,大家的擔心恐懼還是會提升。面對這樣的狀況,日子還是要過下去,若想要維持正常生活,醫書寫「正氣存內,邪不可侵」,體內正氣充沛,則外界致病的邪氣就不能入侵,有哪些中醫藥膳茶飲可以增加抵抗力來面對新冠肺炎呢?  五月初高雄醫學大學發表研究報告,說明中藥材 「金銀花」 能誘發人體的防禦機制抵抗新冠病毒、腸病毒及登革病毒的感染,減緩病況症狀不適感,同時搭配黃耆還能防止新冠病毒造成的肺部纖維化。 以中醫角度而言, 金銀花味甘性寒,入肺,可清熱解毒 ,的確可用於新冠病毒引起的咽喉腫痛。但是金銀花本身 偏寒性 ,不建議長期單一使用,尤其體質偏寒、或常拉肚子、或手腳冰冷、或子宮虛寒者,更是要多加提醒注意。因此,可以 酌加溫性藥材 例如 當歸 來平衡藥性,或顧脾胃藥材例如 白朮 來強化胃腸功能。  金銀花元氣雞湯  • 材料: 金銀花3錢、當歸3錢、白术3錢、紅棗1.5錢、枸杞1.5錢、桑葉1.5錢、甘草1錢、雞腿600克  • 作法: 雞腿600克放入18克的鹽(3%),醃至少8個小時,雞腿洗淨三遍。紅棗洗淨去核,帶核的棗子性燥,所以去核備用。取一湯鍋,加入上述藥材,去核紅棗、枸杞,開大火滾後。加入雞腿放入電鍋40-50分鐘,調味完成。  若民眾不方便至中藥行抓藥,也可以詢問中醫診所是否有推出類似的燉包,便於在家調理烹煮。  但是,縱然這波新冠疫情幾乎輕症或無症狀,生理健康影響不大,但心理層面的壓力仍不斷上升。例如不知道何時自己會被感染、擔心居隔期間的家庭收入、或甜蜜的負擔(防疫在家與小孩朝夕相處),種種情況可能出現情緒容易波動,有時低落,有時急躁易怒,甚至脅肋疼痛、呼吸不暢、筋骨緊繃感。這些其實都是肝氣不舒或肝氣鬱結的情況,我們可以酌加一些 疏肝理氣 藥物例如 柴胡、香附 進行調節,又或是 活血通經 藥物例如 丹參、刺五加 等等,讓整個身體解壓放鬆來面對疫情的變動。  另外,中醫希望 「治未病」 ,也就是 預防醫學 的概念,希望民眾不要生病也就是避免染疫。在衛福部國家中醫藥研究所的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中醫會診分期治療指引中,就有提到 金銀花 及 板藍根 具實驗證據可對抗新冠病毒。而一般民間常見的 西洋參、黃耆 ,由於可以補氣生津、益衛固表,都很適合做為茶飲使用。不過還是要提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以溫濕毛巾熱敷。  5. 不要以肩、頸夾話筒講電話。  6. 保持良好睡眠姿態、足夠的頸部支撐。  7. 咀嚼時兩邊牙齒同時受力或輪流受力。  8. 蛀牙要填補,牙齒脫落要補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