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你有「新冠壓力症候群」嗎?中醫教你如何緩解!/崇學院 鄭秉濠醫師

自從實施三級警戒以來,日常的生活模式受到許多的改變,人與人的實際交流被剝奪,原本依賴的舒壓場所,包括電影院、KTV與舒壓按摩館等都無法營業,每天看著確診人數的增加,心情也跟著焦慮起來。好不容易輪到自己打疫苗,但又開始擔心打疫苗後的不適,猶豫是否該去打?這些情況形成的惡性循環,引起的「新冠壓力症候群」正深深影響著我們。 

新冠肺炎影響的不只是健康,更嚴重增加心理的壓力。新冠壓力症候群常見四大症狀:(1)焦慮、憂鬱甚至失眠(2)恐慌性大採買(3)禁足封閉自己(4)暴飲暴食。 

中醫方法緩解壓力症候群 

(1) 睡前泡腳

根據研究,睡前4小時內泡腳,能夠引熱下行,緩解因焦慮造成的心火及肝火,進而改善失眠。建議配合醫師開立除濕的足浴包一起浸泡,更能同時排除濕氣,增進免疫力及減少夜尿情況,更有助於深入睡眠。 

• 足浴包組成:石菖蒲、藿香、佩蘭、蒼朮。
• 功效:芳香燥濕,促進全身氣血循環,排除濕氣,提高新陳代謝。




(2) 適度敲打肝膽經

壓力及負面情緒和報導都容易造成人體氣機不順,最常反應在肝膽經,造成憤怒、緊張、食慾不佳等等。因此可以建議大眾每日固定按摩或敲打肝膽經,氣血疏通後便不易影響身體的機能。 

(3) 中醫保健氣功「八段錦」

八段錦是一套歷史悠久的傳統保健氣功,動作簡單且緩和,適合各個年齡層,能紓解壓力及鬆軟筋骨,相當適合防疫期間在家的一套運動。整套做完能夠調理心肺、脾胃、肝膽和腎泌尿系統,心肺功能的加強更能助於免疫力的提升。詳細動作可以參考之前的文章。 

疫情總是會過,但在這之前,別讓緊繃的情緒傷害了自己及身邊的人,倘若發覺自己有情緒上不穩情形出現,壓力快要報表,甚至已有出現了暴力傾向,可以尋求中醫調理身心或心理治療協助,以利重新恢復自我。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眠、頭痛、心悸,這些都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 / 光華院 謝家誌醫師

「自律神經」是什麼?  自律神經跟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它控制著我們身體中大腦無法用意識控制的功能,例如 「睡眠」 與 「消化功能」 。以「睡眠」來說,我們無法精確控制入睡或醒來的時間,所以有些人會失眠,早上也會需要鬧鐘來叫我們起床。更不要提吃完東西後,腸胃會分泌胃酸及增加蠕動以增加消化吸收,「消化功能」這個動作也是由自律神經控制的。   「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共同維持身體正常運作  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如同中醫或太極圖裡面的陰跟陽,相輔相成。「交感神經」掌管興奮,「副交感神經」負責放鬆。  身體大部分的器官都有來自交感神經及副交感神經的分布,以達成該器官的正常運作。緊張時交感神經會作用,就像遠古時代人類要打獵時,身體進入備戰狀態; 「交感神經」 促使心跳加速,讓我們運動能力更強、力量更大、瞳孔放大能看得更遠。打到獵物後,就輪到 「副交感神經」 作用,讓身體放鬆,腸胃消化吸收的能力增加;心跳變慢,促進睡眠休息。  現代人不用打獵,但也常因為 壓力 導致身體處於備戰狀態無法放鬆,於是就會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狀況產生,比如睡不著或睡睡醒醒的 失眠 、 肩頸痠痛僵硬、頭痛、心悸、胸悶 ,以及壓力大時導致腹部不舒服,有的人便秘,有的人腹瀉的 腸躁症 。甚至是長新冠的 失眠後遺症 ,都有可能是自律神經出問題。  平衡自律神經,從按對穴道開始!  平常我們可以按摩一些讓我們可以放鬆、釋放壓力的穴位 。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 合谷穴 ,合谷穴位在我們手背虎口的地方,也就是第一掌骨跟第二掌骨之間,拇指跟食指併攏,從肉最多地方壓下去,會有酸酸尖銳的感覺。一次按壓3秒,連續按壓3次。  再來是位在頭頂的 百會穴 ,兩個耳朵的頂端往頭頂延伸,在頭頂的中間,有一個豆子大的凹陷處,輕揉時會有脹脹的感覺。每次輕揉6秒,輕揉6次。  最後是掌管情緒的 太衝穴 ,在腳背上第一趾及第二趾縫往上延伸一個拇指寬的距離,按壓時會有酸酸漲漲的感覺,一次按壓9秒,連續按壓9次。

降血壓的4大黃金穴位 / 建功院 廖述賢醫師

高血壓、心血管等疾病因素造成死亡自45歲至50歲開始,即有明顯增加,為60歲以上的重要死因,單純因高血壓而死亡的比例是台灣十大死因之一,而因高血壓所引發之它種疾病所造成的健康衝擊,僅次於惡性腫瘤。 根據2016年統計若以單一用藥人數來看,以「脈優」與其同成分的降血壓藥物患者人數最多,一年有150萬人次。 基於 事先預防重於事後治療觀念 ,建議國人可以多多按壓以下穴位作為居家保健;若是高血壓患者,在藥物控制的同時,輔以穴位按壓,雙管齊下,效果更好。  中醫治療不只依靠病名還要辯證,所以西醫病名高血壓第一步找出是屬於心臟病變涉及中醫的任、腎、胃經絡。其次,找出平衡的經絡:腎包-陽明。最後,再根據全息理論找出平衡經絡的相應穴位:左內關、右湧泉、左豐隆、右三間。依照這三步驟來找出按壓穴位,才是中醫治療整體平衡成功的關鍵。  腎包-陽明(腎經、心包經-大腸經、胃經),四經形成一個整體平衡是依照1.經絡循行時間,腎與心包經相鄰。2.大腸經與胃經同名為陽明經。3.心包經與胃是厥陰陽明別通經的關係。4.腎經、大腸經在時鐘上都是3-5點,是同時辰的關係。 1.內關穴 ,心包經的絡穴,通於陰維。《難經》陰維為病,苦心痛。  2.豐隆穴 ,胃經的絡穴。《玉龍歌》痰多宜向豐隆尋。《針灸甲乙經》頭痛。可見豐隆穴除了降壓也可以降血脂等三高。  3.三間穴 ,屬於大腸經。掌骨是整個身體的全息投影,心臟位於胸部較接近頭部,所以三間穴較適合。  4.湧泉穴 ,是腎經,在足底反射圖的心臟部位,穴感強且威力大,以上四個穴位,可以作為平時的保健按壓喔。

想吃美食但嘴巴打不開,顳顎關節炎中醫針灸來幫忙 / 佑昌院 王彥喬醫師

30歲陳小姐,自述一個月前開始臉頰緊繃感,睡醒刷牙時張嘴疼痛,張嘴有關節彈響聲,而後疼痛加劇連吃東西都有困難,嘴巴張不開,看西醫後診斷為顳顎關節炎,需要配戴咬合矯正器一年左右,因治療時程較久,遂前來中醫診所尋求幫忙……  什麼是顳顎關節炎?  顳顎關節異常又名顳顎關節症候群、肌肉顏面疼痛症候群,簡稱「顳顎關節炎」。顳顎關節是連接下顎與顳骨(顱骨的一塊)的關節,位置約在雙耳前方,具有讓下顎移動、使人能夠進行說話、咀嚼、打哈欠等動作。與顳顎關節有關的下顎及眼部肌肉問題,稱為「顳顎關節症候群」。  美國口腔顏面疼痛學會將顳顎關節異常分為:  • 肌肉性: 大部分來自牙齒咬合不良,少部分來自夜間磨牙、咬牙切齒或心理壓力,導致關節周圍肌肉痙攣所致。  • 關節性: 較少見,來自關節本身退化、發炎、腫瘤或自體免疫病變。  顳顎關節障礙常見症狀 1. 張口閉口有異聲  2. 張口疼痛  3. 咀嚼時顏面疼痛  4. 張口受限或歪斜  5. 下顎無法咬回固定的位置或下巴脫臼  6. 顏面或脖子肌肉痠痛  7. 頭痛  8. 耳朵內疼痛或耳鳴  中醫如何看待顳顎關節炎?  中醫認為顳顎關節炎屬於「口噤」範疇。面對這類問題, 針灸 會是最能立即處理的關鍵技術。透過針灸療法能直接改善頸部、頭顳部以及下頷肌群的緊繃壓力;且助於刺激周圍的血循,幫助肌肉組織復原更快速。  由於中醫認為導致「口噤」,多與「肝氣不疏,筋失所養」有關。所以也會搭配柴胡疏肝湯、加味逍遙散、芍藥甘草湯,視情況佐以葛根、鉤藤、丹參、殭蠶、雞血藤等通經活絡的中藥來輔助調理、緩解此類症狀。  大部分患者在1-2個療程後都能感受到改善,若是關節病變類型的患者則需要搭配西醫手術或是藥物以控制病情;建議若有以上類似症狀,盡快尋求 牙醫或是口腔外科 協助診斷是否為顳顎關節炎,再輔以 專業中醫師針灸或是中藥治療 ,才能最有效地緩解疼痛改善生活。  顳顎關節的自我照護  1. 避免大口咬切硬的食物。  2. 避免長時間嚼口香糖、魷魚乾、堅果類。  3. 盡量讓下巴放鬆,壓力大時張開嘴打打哈欠。  4. 隨時按摩嚼肌及太陽穴...